作者:商沛宇 臨床心理師 /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
主責編輯:陳琇慧 臨床心理師 /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安寧心理師的挑戰
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安寧病房的臨床心理師。
在多年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的薰陶下,踏入安寧工作的我就像是一位手持放大鏡的偵探,不斷尋找著病人的情緒「問題」。同時我也背負著醫療團隊的期待,努力的運用畢生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與技巧,試圖去修理這些「問題」,好讓這些「不正常」的狀態,經由我的專業評估與處置後能恢復正常。
如此的思考模式看似合理,卻在臨床上帶給我許多碰壁的經驗。像是當我與臨終病人談論他對未來的擔心與焦慮時,我彷彿也和他一起陷入黑暗的深淵裡,任憑我們怎麼繞也繞不出去;或是當病人得知我的身分是心理師時,則是嗤之以鼻地對我說:「你那麼年輕,沒有生病過,又怎麼懂得生病的苦?」
這些挫折與質疑一再地打擊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在安寧團隊裡的定位與價值。
「原來我不需要扮演專家」—敘事治療的啟發
直到工作第三年,我在一場工作坊上接觸到敘事治療,便深深地被它的世界觀所吸引。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其實身為心理師的我並不需要扮演專家,因為,每一個當事人才是自己生命經驗裡的專家。
敘事治療的世界觀告訴我,比起透過既有知識來替當事人的困擾找通則、下診斷、或試圖對症下藥,心理師更適合做的,是將那個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困擾,以更仔細與獨一無二的態度看待,並嘗試聆聽問題故事的弦外之音,找出原本未被注意到的生命亮點,協助當事人去看見它、體驗它、豐富它,並為這些重要的片刻賦予意義。
這樣的觀點徹底顛覆了我對於安寧心理師工作樣貌的想法。我不再那麼執著於「找出問題」,不再努力於把病人的問題做歸類與分析,也不再以「修理問題、解決問題」做為心理介入的唯一目標。
於是,我開始能夠放鬆心情聆聽病人的故事,走入他的生命。
運用每個生命片刻的素材,讓個案成為自己的樣貌
曾經有位學識淵博的伯伯住進安寧病房後,家屬擔心他過度樂觀,希望藉由心理師的專業,引導伯伯講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進而面對死亡。起初,我試圖與伯伯談生病之後的心情,他簡單回應幾句後便問我:「可以不要談這些嗎?」我想起敘事治療的精神便告訴他:「好,我們就談你想談的吧!」
從那之後,伯伯每天都會準備一則生命小故事,期待著下午與我們分享。我們聊了他對子女的教養哲學、他最愛的股票議題(即便住院也會每天關注)、對命運和鬼魂的看法。有天,伯伯告訴我:「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感覺到我的靈魂飄在房間裡看著這一切、看著窗外的美景,那是一種自在、舒服、平靜的感覺。」
有一次,伯伯提到自己引以為傲的英語學習能力,並主動提議想玩拼字遊戲,請我們出幾個難題考他。於是,我們認真出了一份艱難的英語拼字考卷(圖1),伯伯果然向我們展示出令人驚豔的語言能力。因此,我決定替伯伯製作一張專屬的獎狀,見證他這輩子對英文的熱情和努力,讓這個有別於生病角色的故事線,永遠刻劃在伯伯與我們的心中(圖2)。
頒獎時,伯伯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我永遠記得,當下他用僅剩的力氣努力告訴我們,他一定會將這張獎狀保存到山窮水盡的那一天。
幾個禮拜後,伯伯往生了。他的兒子傳來一張獎狀的照片與我們分享,他說:「爸爸生前很珍視這張獎狀,所以我們把它佈置在告別式的會場,想與來賓分享這份榮耀。」
重新定義心理師的專業展現
照顧伯伯的經驗讓我發現,或許以正規的醫療角度來說,這不算一個成功的「病情認知」評估和「情緒調適」介入,但我不會因此而感到挫折,因為當我戴上一副敘事治療的眼鏡後,看見了一條嶄新的醫病互動道路。
終於,我不再和病人一起被困在那單薄的生病故事裡,而是尊重眼前這個人,他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專家,並且秉持著好奇心,與病人共同探索他生命的獨特之處;透過合作性的對話與共同參與,我們一起發展出一個更加豐富與鮮活的「偏好故事」。正因如此,伯伯才有機會在生命終點之前,活出他想要讓大家記得的樣子。
敘事治療博大精深,每個核心概念都可以發展出專屬的提問方式,若要熟悉這些問話技巧需要不斷地刻意練習,至今,我還在努力以自動化運作為目標。
感謝敘事治療的世界觀,讓我從過去的自我懷疑中解放,也使我打從心底相信,其實陪伴安寧病人的重點不在於具備多麼精熟的技術與知識,而是能否保持開放、好奇、尊重的態度面對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故事,並且以真誠、用心地態度投入每一個美好的片刻,和病人一起寫下那個對他來說別具意義的生命故事。
透過每一次的陪伴與回饋,我漸漸發覺,敘事取向的精神與我的人生價值觀如此契合。我想這將會成為我在心理陪伴或心理治療的道路上的指引,讓我持續編織出每一位病人的偏好故事。
圖1. 文中提到的英語拼音考卷
圖2. 為伯伯製作的專屬獎狀
作者簡介
商沛宇 臨床心理師
l 現職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
臨床心理師
l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臨床心理學組 碩士班
l 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家醫科/安寧病房 臨床心理師
畢業後,誤打誤撞走入安寧病房,陪伴末期病人走向生命的終點。不喜歡有距離感的醫病關係,熱衷於當一位能互相關懷且充滿人情味的臨床心理師。喜歡用自己身為「人」的一面貼近病人的生命,和病人一同發展出「生病」以外的豐厚故事。
主責編輯:陳琇慧
校稿協助:蒙宛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