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0期秋季號-4:讓我們選擇「主動不老」-護腦養腦的三念三行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作者 | 郭乃文 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合聘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
邀稿/校稿 | 饒家榮


      二十一世紀的醫學不只發現大腦是全身最晚老化的器官之一,還知道利用這個腦系統,可以調整身體的條件與心理表現;像是有經驗的優良駕駛善用一台舊車,既懂得欣賞老車且與愛車合作無間。

健腦:身心健康醫學的最新顯學

      研究如何讓一個人進行正確護腦養腦的人生計畫,是身心健康醫學的最新顯學,因為已經有許多證據說明「健腦協助健生」,健生包含健身體健生活。健身體部分,一方面透過自主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能讓身體有良好平衡和較佳生理條件;另一方面,透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能降低慢性病發生的機率與減少衰弱程度。而,健生活部分,則是透過主動栽培自己自我覺察和執行力之過程,讓生命擁有幸福感與價值感。

透過三念三行來進行健腦

      以下以「三念三行」(三個概念、三個行動)來介紹由腦科學證據所建議的護腦養腦原則:
      首先,三念,就是要擁有「大腦是可以訓練的」、「大腦必須要訓練監控能力」以及「聰明好大腦的定義有許多種」這三個概念,並時時提醒自己。
      腦科學研究說明,腦系統靠著大約860億個不同功能的神經細胞之間的合作來產生「活下來與活得好」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隨時都在相互傳遞訊息,所以不必害怕自己的思慮會混亂或不安穩,因為這是必然的啊! 還好人類長期演化下來的系統,配備了一個監控機制,就像是圖書館或博物館配備管理員來協助維持該館的營運,因此,人腦經營自己的力量就像是這管理員一般,掌管生心理的平衡和生命表現。只是大家必須認清,並沒有任何人是天生就被配備著優秀盡職的管理員,而是很公平地、無論其祖先或八字有多強,每位人腦中的管理員的效能都需要在生命中透過足夠的經驗和訓練才能展現出良好表現。而第三個概念引伸出來的,就是不要隨便和別人比來比去,想想,不同圖書館或博物館都有其特色,所以每位管理員必須依據其特色來經營。

      第二個部份,腦科學指出以下這三個行動功能應是管理員精進的方向,也就是雖是不同特色的每個人,其聰明發展與優質老化的人生的智慧展現!切記,這聰明好大腦是和英文數學成績沒有關係的,而是以下三種腦力。
      三行,腦科學的建議是強化三種的腦力,其訓練進行方向是:「勤勞大腦」、「轉念大腦」、以及「強韌大腦」三個行動力。這三種大腦是不管哪一種角色與條件的人生都需要的,也超越傳統講的地位或命運。這比擬不管哪一類圖書館或博物館內的良好管理員,都必須做到的盡責行為:清潔、換展、有活力。

1、勤勞大腦:

      不使用大腦功能就是退化的開始,所以,動腦才能維持神經系統的強健,這裡「勤勞大腦」指的是不斷地主動、正面處理自己該應付和該做的事情,而不要逃躲或只是呆著生氣。在生命歷程中就是要具備「掃除壓力感」的好習慣,執行起來就很像是諺語講的:每天日出是新的一天。這第一練腦正途對老年人而言,其實一旦知道以後,是很容易理解且自我提醒的。

2、轉念大腦:

       轉念重點是要重視「有念可以轉」的技術,也就是有多種觀點和多種策略可以選用的意思。年紀增加,原本就累積有更多的生命經驗和不同記憶,讓勤勞腦加上多觀察學習別人的看法與想法,腦中自然就會增加不同的觀點可供選擇。年紀,就像是有豐富館藏的意思,所以這第二練腦正途對老年人而言,只要提醒自己不固執單一看法,其實就也並不困難。想想看,沒有足夠的館藏如何換展覽品呢?這樣想,年齡就是財產啊,哪怕老化!?

3、強韌大腦:

       指的是百煉鋼或揉出麵筋的意思,有兩個關鍵,其一是自我不斷栽培自己,事前事後轉念,讓大腦越來越不怕事情。第二是要努力培養有能力協助自己監控的另一個人,是配偶、是兄弟姊妹、或親朋好友、或是晚輩子孫都沒有關係,只要自己能夠適當地在乎他(她)和信任他(她)的善意就可以,這樣才能在生命不安穩或受到災難的時候真正保護到自己。這個訓練的天敵是倚老賣老的習慣,而最有幫助的方式,是利用自己喜愛的人來幫自己練功夫。

強健腦訓練,人老心不老

      目前台灣官方所推動的長照作為,已經考量平民百姓的想法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倡議,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融入完整的照護系統裡面,此文是從腦科學角度來補充自我進行強健腦訓練的捷徑,希望每一個主動生命都能在新的腦世紀中享受到年齡增長的樂趣。

-------------------------作者介紹-----------------------








作者 | 郭乃文
經歷 |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室技師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台南市光華女中校長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現職 |
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合聘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台南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理事長
雲嘉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

---------------------------------------------------------------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編輯委員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0期秋季號-3:從專業培訓看臨床心理師在長期照顧的角色

Photo by Kai Dörner on Unsplash


作者/陳靖 臨床心理師

邀稿:蒙宛筠
校稿:蒙宛筠、饒家榮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及因應老化社會帶來的照護與醫療問題,進而降低青壯年扶養負擔,乃為政府目前正努力的首要目標,臨床心理師主要負責的項目為哪些呢?(以下簡稱臨心師)

臨床心理師目前在長照體系下負責什麼樣的工作? 

      臨心師在長照體系下究竟能做什麼?兩年前我在拜會高雄市長照科科長時被問了這個問題,因過去從事失智症研究到醫院第一線服務,自己從未質疑臨心師在長照領域的功能與角色,但突然被這麼一問之後,發現大家可能普遍不清楚臨心師在長照的角色,因此我試著整理了手邊的資料。

依目前長照政策,可以分有下列兩種服務:
1、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預防及延緩」的意思,就是服務內容著重在活動再設計、增強身體機能與人際互動等,希望能讓長者在家附近的社區中,以健康、活躍的型態逐漸的老化,降低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臨心師在預防延緩失能服務中,大多扮演社區據點的團體帶領者,帶領的團體課程必須經由衛生福利部核可的,內容以促進長者認知功能、人際活絡或體適能等活動為主,減緩老化帶來生活影響。

2、居家失能照顧評估:顧名思義為「到宅服務」,以高雄市為例,臨心師主要針對長者的困擾行為做評估,指的是長者若有認知、情緒方面的問題造成照顧者困擾時,照顧者透過長照專員評估需求後,就會轉介給各地方公會的臨心師,臨心師就會到宅評估長者或照顧者需要使用多少的資源做介入或直接提供心理服務。目前服務的對象大多為年長、行動不便或因身體疼痛而不願出門就醫的長者,臨心師服務內容有情緒支持及陪伴、認知調整、失落情緒再接納、家屬衛教等。

臨床心理師們目前在長照場域上面臨什麼樣的議題呢?

      臨床心理師跨入長照服務的時間較晚,在民國105年時,臨心師全聯會調查取得Level I資格的臨心師相當稀少,竟不足30位,經過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前任及現任理事長的支持下,積極爭取補助籌辦長照課程訓練,才讓符合資格的臨床心理師增長近了近10倍。(圖2)民國107年時,終於將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正式納入長照專業服務手冊中,正式成為長照專業團隊中的一支。
因此想發展長照領域的臨床心理師會遇到的困境可能有(圖3)

1、人力不足:全國具臨床心理師證照的人數中取得長照資格的僅有近幾百位,面對長照領域的龐大需求,目前的人力難以負荷。為了能提高臨心師的能見度,高雄市臨心師公會連結其他職類(物理與職能)擬定合作意向書,透過其他職類的轉介下,讓更多人看見臨心師能提供的專業能力,此外更希望能透過跨團隊合作模式,為長者提供全人的心理照護品質。
2、調度困難:多數的臨心師均在醫院機構內服務,有長照興趣的臨心師容易被各自機構困住,有工作彈性的行動臨心師又未必對長照領域感興趣,因此產生了供需不平衡的現象,造成長照專員轉介個案時偶有派不出去之困境,以高雄市為例,在公會幹事的多次努力媒合與臨心師的熱情支援下,可降低這樣的困境。
3、付出與收獲的落差目前的長照制度下,每一個單位提供1小時/次,最多為3次,服務費約為4500元(不補助交通費),與心理治療自費市場的收費效益產生落差,因此降低了臨心師投入長照的意願程度。

長照體系的臨床心理師有哪些相關的培訓課程可以參考?

      衛生福利部在106年,公佈審核通過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及「師資名單」共107案(註1),其中有三案是由臨床心理師研發(註2)每一案的師資與指導員皆需接受訓練並取得資格後才能成為正式授課人員。若以一據點一臨心師的市佔率去計算,可清楚發現師資及需求比例有顯著的落差,同時又受到衛福部停辦培訓課程的關係,使得培訓師資的進度停滯不前。高雄市臨心師公會曾辦理有關「困擾行為服務」的培訓課程,獲得許多單位的廣大迴響,顯示長照的專業訓練有其需求存在。

給想加入長照體系服務的臨床心理師們的建議

      四年前不明白取得Level I資格的意義,直到四年後才知道,需要取得Level I及II資格的人才能提供居家失能服務,目前還有許多長照課程或資格培訓的課程正在開課中,如Level III或長照人員執照等,建議至少先取得資格後,才有機會去選擇,而不是等著被別人決定或選擇。



社區失智團體 

註1「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及「師資名單」
參考網址https://1966.gov.tw/LTC/cp-4027-37483-201.html


註2 臨床心理師發展之專案
第1案:「預防及延緩失智之心適能訓練」-大林慈濟臨床心理中心許秋田主任。
第2案:「寶智慧認知促進團體」-成大郭乃文教授與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林耿樟主任。
第3案:「雲林縣亞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提昇計劃」-雲林縣公會前理事長林原賢。


作者: 陳靖 臨床心理師
學歷: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師 碩士

現職: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 臨床心理師

兼任: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 理事
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 秘書長
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理事長
高雄市衛生局心理健康促進會 委員



------------------------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編輯委員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0期秋季號-2:借鏡日本長照看台灣:專訪日本夢之湖村日照中心董事




專訪/吳炯麟 董事
邀稿/蒙宛筠
校稿/饒家榮



    前陣子獲得了一個機會到日本的夢之湖村日照中心參訪,發現機構裡的老人們和工作人員們發自內心的笑容、雀躍,機構裡的工作人員也時時刻刻面帶笑容,溫暖服務著機構裡的每一位老人,每位老人們都自動自發的參與著各種活動,甚至是拖著行動氧氣瓶的老人也積極參與,這和在台灣安養中心體驗到死氣沉沉的情景有著天壤之別。因此極力的邀請在日本長照機構經營多年的吳炯麟董事跟我們分享他是如何走進日本長照的領域,遇到了什麼樣的生命轉折,以及從機構視角去看台灣和日本長照的制度,我們到底該怎麼努力才能讓台灣的老人們也能體驗到這樣的生活呢?讓我們欣賞以下的訪談內容。

父親用生命教導我的事
     我在大學畢業後服完兵役後就到日本工作了。如大家印象中的日本上班族一樣,我在日本工作也是每天早出晚歸,在成家立業、拼命工作的這段歲月裡,我看著我的孩子長大、獨立了;而我卻還沒意識到在台灣雲林的父母老了。
     直到有一天,發現父親變得記性不好,才由醫師診斷出來,父親得了失智症。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也不嚴重,我們看起來不過是偶爾忘記事情而已,人老了難免會這樣。於是我繼續回日本過拼命工作的日子。
      父親生性沈默寡言,在失智後更是嚴重,雖然我經常二、三天就打電話回家,但是也只能問候幾句便請父親把電話轉給我母親。雖然心裡會牽掛,但是忙碌的我仍然忙到連農曆年都沒有回台灣陪父母過,只能常常打電話回家,而照顧父母的工作自然的落在哥哥身上。但是哥哥也遠住在台北,所以,主要照顧工作也就由母親接手了。如同目前很多家庭的老老照顧一樣,父親的症狀一天比一天變差,而母親的身體也一天天的老化,在這樣的狀況,我的哥哥在壓倒母親最後的一根稻草出現之前做出決定,送父親到養護機構(正確說法應該是被騙到機構,哥哥含著眼淚跟父親說要去醫院他才上車的)
   當聽到父親被送到機構後,我知道不管再怎麼忙,都應該要回家一趟,心裏想著:養護中心比家裡寛徜又有人服務,父親的情況應該會有好轉吧!沒想到,走進父親居住的養護中心,一進去赫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老人被綁在輪椅上面,定眼一看,竟是我的父親!他不但被綁在輪椅上面,鼻子還被插著鼻胃管…,頓時,我跪了下來,除了流淚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事。不久後,父親在這缺乏專業護理背景的工作人員的照顧下,因為肺炎離開人世。半夜接到惡耗時,心情非常複雜,既心痛又寬慰,一方面覺得悲傷一方面也為父親能解脫而鬆了一口氣。
   父親逝世後,冥冥中我一直覺得父親用他的生命歷程想教我些什麼事情,但當時我體會不到。直到有一天,在偶然的情況下親眼看到日本養護中心的照顧模式,可以說是讓我跌破眼鏡,我看見和台灣完全不同的養老世界,我直覺反應,這就是父親用他生命的最後在教導我的東西,因此,我便開始我的轉換跑道計劃。

用共創生活突破舊思維
    因為制定制度的人不一樣、考慮的點也不一樣,日本的長照制度和台灣有很多的不同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覺得日本的長照制度比較好,那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如何修正我們的制度,主管單位如何才能聽到更多的聲音、如何才能造福更多的長輩,這才是更重要的。舉例來說:現在的法規規定一個日照可容納長輩的人數是30個人,這點我很難理解,為什麼辛辛苦苦打造一個日照中心出來,卻只能收托30位長輩呢?在日本夢之湖的四個直營日照中心,每一個中心每天來的長輩都在100人以上,在那裡,連我都會被感染到雀躍、想動的心情,更不用說是長輩了。所以,我認為主管機關應接受日照可以有多樣性,不同的長輩適合不同類型的日照,如此,才能增加長輩和家屬的自主選擇機會。
現在在日本有一個很受重視的做法,就是不只是銀青共活,還把普通長輩、需要受照顧的長輩、普通的年青人、需要受照顧的年輕人、普通的小孩和需要受照顧的年輕人全部混合在一起生活,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彼此、照顧彼此,有能力的人在照顧其他人的同時,也會變得更有愛心、更有幸福感;受照顧的人,在很自然的環境裏融入人群,身心也會變得更健康,這就是真正的社區融合。
衷心期盼我們的政府可以把制度修訂得比別的國家好。

用「減法照顧」創造出正向想法的老人
 大部分台灣的機構還是很自然的就把自己定位在照護:「照顧保護」,既然是照護當然就會脫離不了面面俱到的幫長輩做事,也就容易造成長輩靜坐在椅子上,茶來張口、飯來也張口的習慣。有些甚至要求或強迫長輩不要站起來,為的就是怕他跌倒!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機構應該把自己定位在「生活創造者」,思考怎麼樣才能讓長輩的生活是彩色的,這才是重點。有了清楚的定位以後,生活創造者就會開始思考如何增加長輩的活動,不怕給長輩自由的行動,自然,長輩身體就會健康;下肢肌力提高後,跌倒事件就會降低;或是即使跌倒也可以避免重跌,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地方。對台灣機構而言, 與其說是面臨困境,我倒覺得現在開始做改變的話,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轉機。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忙長輩找到感動因子的話,你就可以發現他們的眼神和表情都不一樣了。進而,長輩在這一點一點感動因子的累積之後,就會自己再去尋找更多的感動因子回來。而當這些感動因子聚少成多時,長輩自己就會有一些想法出現:「啊!原來我還能做這個、啊!還有那個也能做…」,或是「原來我還是很有用的!」、「我不是沒用的人」等等,有了這些正向想法的長輩,他們會自己去找更多的活動,就能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復健的效果,加強自己的能力。當然,在這同時,家屬也因此可以得到放心與紓解,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本質。

臨床心理師於長照機構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老人憂鬱症」這個名詞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印象的?至少在我小時候是沒有聽過的。這表示現代人不只是年輕人會出現心理問題,連老人家也會出現問題,甚至更容易出現問題!子女們都在生活中忙碌,不需要他幫忙,他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了,如果再加上摯友或是老伴離開的話,很容易就會覺得下一個就輪到他了…,想到這裡的話,應該很少人還提得起勁活動身體、好好生活。
在這裡,臨床心理師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首先,臨床心理師必須對長輩做好心理建設,有了心理師幫助的話,我相信長輩一定會更容易活動起來的。甚至於面對長輩的老去,家屬的心理照顧也會是一個課題,而且,這個課題不應該是長輩不在了才開始,而是應該在更早之前就做的功課。另外,機構對員工的照顧也是非常的重要,照顧本身就是一個勞力密集的市場,員工除了每天要面對長輩,有時候也要幫長輩處理穢物以外,他們還要跟長輩一起面對老化帶來的衝擊。我想,面對長輩離開的時候,工作人員心裡面都是很難過的,再加上目前還得不到社會對自己工作內容的肯定,也難怪有很多人會選擇離開這個職場了。所以,我認為如果臨床心理師可以加入機構的資源裏面的話,對於離職率一定可以大大的減低才對。


作者: 吳炯麟
學歷:
輔仁大學日文系
輔仁大學醫學院跨專業長期照護碩士班
現職:
日本夢之湖村日間照顧中心董事
財團法人錸德文教基金會  顧問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