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9期夏季號-2 : 無形的心靈癌症-淺談老年憂鬱



       

                                                            撰稿/劉耿良 臨床心理師

 無形的心靈癌症-淺談老年憂鬱
   

場景一:這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30年老公寓巷弄,一側停滿自用車,巷尾是個公共停車空間;時值下午三點半,不少公嬤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在巷內玩耍、練騎車或吹泡泡。大夥是天南地北的聊,而其中一位劉伯伯首先表示,政府要把自己從軍30年的退休俸調降了,好幾天睡不好,不知未來的生活該怎麼辦。

場景二:晚上六點半,巷子裡已回來不少車,各家各房也陸續點亮了燈、炒著菜;準時吃飯的張公館,八人坐的圓桌,是坐上了年近70的張伯伯、張媽媽,還有一隻貓,其他很少坐的椅子則疊滿舊報紙、茶壺、烤箱,或椅背上掛著張媽媽買菜的購物袋、晾乾再利用的塑膠袋。

場景三:早上五點半,天色已經全亮了,淺藍色的天空還有著即將落下的月亮;每天準時出現在巷子的送報生熟練的把各家的報紙投入信箱,巷子另一頭的林媽媽也熟練的調整輪椅,準備帶林伯伯到巷口旁的公園做運動、做復健。

上述這三個場景,在高齡化的台灣並不陌生,隔代教養、隔代生活、空窗、獨居老人,以及老老互助;乍看之下,每天的生活多半一成不變,但在這些鄰里長輩的心中,就是日漸的高齡與老化。每當診間出現中老年人的病人時,臨床心理師的腦袋,最主要就會跳出三個診療的假設與推論:認知退化、壓力適應議題、與情緒困擾。

其一「認知退化」,就是常聽到的失智、老人癡呆、Alzheimer’s disease;可能好發於50-60歲,或因為年齡漸長至80-90歲高齡,抑或因為其他中風、高血壓等內外科疾病導致認知能力的損害。病程初期的表徵可能以「遺忘」、「想不起來」為主,進而影響到「時間、空間感的紊亂」;中後期則可能衍生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生理狀態的退化。

其二「壓力適應議題」:可能常見於一般中年朋友的狀態,例如退休後的生活變動與適應,子女離家、成家的改變,或遇到疾病影響到其他成員的生活規律。上述這些在臨床上皆被視為心理上壓力,而壓力適應良好與否,端視於個人的心理強度與是否及早接受專業的協助有關。

其三「情緒困擾」即是相對需要更多精神醫療的介入,通常病程會比較長,耗費比較多的醫療資源;當然,牽涉的層面也會很廣。比較表淺部份即是可以在長輩的身上看到憂鬱的症狀,如吃不好睡不好、面容愁苦、感到厭世、沒有活力、對未來感到無奈、無望。上述這些精神症狀,建議若持續1-2週者,應嘗試至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所就醫;經過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的評估,多數不適的精神症狀可在藥物治療下得到快速的緩解。然而在臨床經驗上,相對比較深層的問題,則需要透過專業的會談治療,以期澄清是否內心是否有影響到情緒的不合理的想法、邏輯、期待。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臺灣已然是準高齡化的國家;站在醫療的角度,建議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健康的老化,同時關照家中長輩的身心健康,即是最有回收效益的投資。



臨床心理師    劉耿良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


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9期夏季號-1:和高危險/複雜型個案一起建立值得活的生活

陳淑欽心理師赴華盛頓西雅圖大學
專訪/陳淑欽 臨床心理師
採訪/李咏庭

“民國98-99年間台灣的自殺死亡率相當高,當時全台的自殺防治中心或是自殺防治的網絡都還沒有建置的很完全,所以醫院當時的壓力滿大的。從數據看,當時馬偕醫院光是台北院區一個月的自殺通報單是90張,我自己手上做個別心理治療的個案在同一時間內有60-70位;另外還有一大塊是個案管理,因為經常擔心約不到的個案會出事,我們就需要一直打電話,這些在管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一直期待有團隊的建立可以對自殺防治提供更好的服務。”

      剛結束辯證行為治療團隊諮詢會議的陳淑欽臨床心理師,抓緊時間和我們娓娓道來馬偕醫院成立辯證行為治療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Dr. Marsha Linehan針對邊緣性人格個案以及重複發生自殺/自傷行為的個案發展出來的整合治療模式,在歐美是一個廣泛被研究與接受的治療模式,目前全台灣僅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有完整的治療團隊。曾至美國西雅圖接受Dr. Marsha Linehan訓練的陳淑欽心理師提到,在接受DBT訓練之前,每天與大量極度容易被情緒淹沒的個案一起工作其實心中非常的焦慮,也容易感到挫折,因此一直希望找到更有效率的服務方式。

“受訓回來後我們開始比較有技巧的面對個案,比較不會花很多事情跟個案耗卻無法真的協助他解決問題,相對比較明快,比較果決。”

>DBT是如何協助治療師較明快的協助個案解決問題呢?

“因為有自殺風險的個案容易激發治療師的情緒,也可能會做出一些讓治療師很擔心的事情,所以時間一久治療師也會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處理的不夠好所以個案不滿意,那我們的目標就會變成是去安撫個案的情緒,而不是協助他解決問題。但在DBT中,它有清楚的目標階層架構,會提醒治療師注意在治療過程中是否有按照目標階層處理個案問題。”

      陳心理師解釋到,有時候治療師會因為一些被勾起的情緒反應,因而擔心個案太過脆弱,反而變成過度保護個案,這些對治療的歷程並不一定很有幫助。因此,在團隊諮詢會議中,團隊裡的治療師們會彼此提醒如何回到原有的治療目標上。


DBT SPAN MEETING
       在陳心理師的治療工作裡,經常使用DBT中的鍊鎖分析技巧和個案進行討論。

“DBT是非常行為導向的治療方式,我們會跟個案一起去看每個行為的發展環節中是發生了什麼事,並在這當中去協助個案找到可以停下行為的方式或技巧。多數的治療模式比較強調讓個案有自我覺察,覺察後他就會有動機去做控制跟改變,但DBT則是更務實,我們更注重是不是能協助個案在每一次遇到狀況時,有沒有可能有一個小小改變的行為,一些小小技巧的介入,來去產生一個新的行為反應,如此比較能增強個案,他也比較容易有成就感,明白『噢原來我可以控制跟選擇自己的行為』。“

>馬偕醫院辯證行為治療團隊


      台灣近幾年的自殺死亡率逐年下降中,一般民眾對於自殺防治也越來越有概念,相關的自殺防治網絡也建置地越來越完善,因此有自殺風險的個案可以從不同的地方接受到服務。這對在自殺防治崗位上工作超過十年的陳心理師來說,個案能在不同的單位中都被好好的照顧一直是最衷心的期盼。也因此,近幾年開始,除了服務手邊的個案外,陳心理師與馬偕醫院辯證行為治療團隊一連開設多場工作坊,希望能訓練更多治療師,能夠有效地應用辯證行為治療方法,一起為更多個案服務。
       
”這幾年在DBT的研究上以及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DBT不只是專做高危險性個案,而是在處理複雜型個案身上同樣的具有療效”

            陳心理師提到,DBT的技巧超過50項,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了了分明、情緒調節、痛苦耐受、人際效能等。

>所有的技巧背後的核心都是自我管理

“我們手上有非常多的工具,那我們要知道的是如何去靈活使用這些工具讓我的目標可以完成,所以DBT的目的基本上是要增加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緒的失功能很多時候會導致情緒管理的困難,當我情緒很亂的時候我可能會亂拿一些工具亂敲一通,例如我想開門,我就拿榔頭亂敲,門是打開了,但門同時也破了,所以我雖然達成目的,但可能也會延伸其他問題。我們會跟個案討論是不是還有其他開門的方式,例如可以敲敲門,或是溫和地要求對方開門等等。這些技巧跟如何管理好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跟痛苦耐受都有關係,也需要了了分明,才能在每個當下試著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基本上DBT是在處理複雜型問題,可能是情緒一來就被淹沒、一來就衝動等,都可以使用。”

      每個醫療院所或是學校單位都可能遇到複雜型個案,陳心理師提到,因為這幾年工作中與越來越多青少年與家庭工作,發現DBT的技巧也可以應用在家庭成員中進行行為分析,或是促進家庭成員間或伴侶的溝通上。
2010研討會
我們在今年的10/1314號,將邀請Dr. Alan E. Fruzzetti和我們在這個主題上有深入的討論,非常期待能有更多人一起投入,一起和個案努力建立值得活的生活

=============專訪與採訪者小檔案============

陳淑欽  臨床心理師


美國華盛頓大學行為研究與治療研究室(辯證行為治療創辦單位)短期訪問學者,現服務於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因著信仰投入自殺防治工作,十多年來,不斷和個案一同學習與整理如何與痛苦共存。







採訪介紹:

李咏庭

臨床心理師,現服務於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喜歡文字也喜歡旅行,每天帶著冷靜的腦與熱切的心,凝視著人們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5:走出「失業」的創傷,朝向人生另一階段的美好







作者: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走出「失業」的創傷,朝向人生另一段的美好


志銘因找我諮詢。他經常面無表情望著桌上,整個人像魂不見一樣了無生息。志銘在前公司打拼到五十幾歲加班、出差,樣樣配合。景不好,老闆說一起共體時艱,即使薪水凍漲、放薪假也毫怨言。原先期待在家公司一直做到退休,再來好好的享受退休生活,但卻在中年時期遇上公司虧損,人事縮編

還記當時是星期五的下班時間,從經理辦公室走出來後,我筋一片空白,我拒同事的晚餐邀,只有默默地收拾自己的西,離開辦公室,星期一我就沒有再進辦公室。

對許多人來說,工作不只是生活經濟源,是一人的值、成就的源,也是通往人生想的途從離開步入職場的那一刻,很多人於工作都抱持著多期待,並將工作視為生活的重心、生存的意義。

去十年生活不是工作,就是家庭,甚至經常了工作,牲與家人的相,卻換來如此下場, 老天真的很不公平!在工作了,收入也沒有了,整個生活失去重心。面對親友的關心,我都覺得好有壓力,希望能躲起來。我希望可以快找到下一個工作,但投了幾十家公司,履就像石沉大海一,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振作起來?裁員雖然是一個月前的事,但想到還是很難過、很想哭,深深疑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約只有十三年。從年輕到老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機率很低,即使體制完善的大公司,每幾年也會進行人員整頓,最近也時常聽聞大公司無預警停業及裁員,員工都是臨時被通知。因此,「失業」其實是成人生常見又無法預料的變數,它造成的害不只是經濟上的失,最的往往是那些看不的心理創傷,如個人值感及安全感的喪失。尤其是無預警失失業者可能會開始自我疑,對工作、人際的信念也始受到衝擊,因而造成心理調適的困,失眠、缺乏食注力法集中等問題油然而生

,我可以自己做什

  • 接受工作失落的情並給自己調適時間

雖然被迫失業很不舒服,但你不需要抑自己的情,強迫自己一定要堅強,並要求在短時間能爬。你必先接受「被裁」是法逆,並好好面業帶來負向情,接受生命中很多事情是常的。段期,你可以感情或生活重心暫時放在新的活、喜好,投入以前想學習沒機會學習的事情,重新去連結朋友與親人的關係,抓回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重新定生活的目

  • 即使有工作,也要持生活

在失業的這段期間,要生活安排的像在上班一樣有規律,甚至穿著打扮也不能馬乎。您可以時間規劃持生活的律性,例如,固定時間起床、完成某、固定時間回家、與家人相處、休息睡。除了安排面之外,也可安排修,提升工作技能、培養競爭能力,或是培養興趣、運動習慣。你也可以忙家,增加家人互、情感支持;你也可以安排志工,心社,增加自我成就感。生活律正常,不但可以持健康,也能為進入下一個職場準備調適時間

  • 重新檢視過去的職業經驗,重新涯方向

職場多年的你,投入下一職業之前,應當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經驗。了解自己的、弱能力,估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符合現今產業的需求,若有差距,可以在職訓或是照班,自己的能力,提升求職競爭力。若打算想要行,投入另一個較情、但缺乏經驗產業,必須評估自己了理想是否多投入多的精力、金時間學習,是否意蹲低姿,只求能有有展的機會,而家庭是否能夠給予鼓及支援。若在涯方向有所疑惑,也可到各地的就服站找尋專業的就業諮詢師協助。

  •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地向友透露待的消息

遭遇失業的人經常會採取「躲藏」姿態,認為自己不如人、是失敗的人,不好意思讓親友知道被裁員或業中。不過,人群索居,選擇隱藏只會讓自己更加孤立援,得不到支持及助;即使友從旁知道了,見了面也會覺尬「該不該談」。「失」只是一變動,不代表一子失若能建立如此知,對適當苦、求助,不但能夠緩解失業時的心理力,不一定能透過親友的牽線,得到更多就機會

如果家人失了,我可以如何助他

心情低落的失者是自己,我常常不知所措,想要忙,又害怕碰到方敏感的神,到底我友做些什
  • 不急著,只要多傾聽、多包容,少批、少比

在安慰人的總會期待自己的安慰是有功能的,因此一始就會急著想要予一些建議,但未了解對方的狀態下,給的建議往往無法貼近對方,反而增加壓力在工作上挫的人常需要的是聽眾,需要傾聽他在工作上遭遇到的困,理解他的失落情,支持他的感受;包容他因情低落,經常有消極的想法、脫序的行力感;體諒為顧及面子、壓力大而變得敏感易怒,並能夠陪伴他們進力的休,或交代任務給友做一些事情,以增加值感,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重心,有足緩衝時間新的工作或生活模式。批、比話語應儘量避免,如「人不被裁,而是你」、「都過這麼久了,怎麼還沒找到工作?」、「某某跟你一樣時間出社在都已做到主管職務...」。這些話不但沒助益,也會讓失業的人更加反感。如果你察到他們有持續有低落情緒,伴著失眠、任何事情都不感趣、注力散、不他人互,您不知道如何助他,可以陪同失者就醫,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作者簡介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為行動工作者,目前在新光醫院、台北市國中國小、就業服務處身心障礙職業重建中心等單位服務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