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3期-1:捍衛人權,看見愛!—專訪何詩君臨床心理師談病人自主權利法

     受訪|何詩君臨床心理師    採訪|李蕙君臨床心理師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 2019 年 1 月 6 日正式施行,這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保障病人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權利,讓人可以對自己的善終提出想望。 我們邀請永康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何詩君臨床心理師來 分享,臨床心理師在這部法律中的角色,以及她對這部法律的觀察與體悟。         詩君心理師在 2017 年進入奇美緩和醫療中心時,醫院 已開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試辦,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具體化實踐《病人自主權利法》 所保障的善終權益。隨著今年正式施行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成為自費項目, 同時 也迎來了 許多 挑戰。 「 這 不僅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愛自己與愛家人的方式。」 「 這是對生命尊重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被照顧 , 然後離開、被家人記得,而不是家人被迫替我做一個不知道是否符合我想要的決定,未來夜深人靜的時候,反問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造成病人跟家人都很受苦。」詩君心理師溫柔而堅定的說,「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難免都會遇到須照顧家人或是家人即將離開的情況,協助做醫療決定這件事情,走過的人才知道這些決定很受苦,雖然都是愛,但也愛得很辛苦。」 「我們有了談論生死的機會。」 過去台灣民眾不太談生死的概念,家屬在家也很難向病人提起,但到了醫療場域,大家比較可以接受醫療人員與自己討論未來的治療計畫,例如,當治療到了極限時,病人希望如何被對待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過程中, 即 是在幫助醫療團隊了解病人的意向,並澄清病人對疾病的想像與現實醫療情況的落差。 「 這是社會的進步,讓醫療 開始看見『人』,傾聽一個人的聲音、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一個人想要的價值在哪裡。」 人雖然沒有辦法決定怎麼開始自己的生命,但能決定最後想用什麼方式離開。 華人社會的特色屬於緊密的人際連結 ,往往不是自己做決定就可以, 因此在這過程中也會邀請民眾帶二等親以內的家人一同前往,可以更了解彼此的心意與顧慮。 詩君心理師指出,臨床心理師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過程中,主要扮演促進溝通及功能評估的兩大角色 。 1 、化解衝突並促進溝通 「我們希望民眾簽署的預立醫療決定,在未來實際遇到這些情境時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在諮商時會盡可能討論各種將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