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第58期–2:職業健康促進系列—員警心理輔導工作計畫


受訪者:林姿吟 臨床心理師

校稿者: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圖:Photo by Harrison Haines

什麼契機開始投入基層員警的心理輔導工作?服務對象普遍常見的問題是什麼?

我不太喜歡總是做例行性的工作,因此二十多年前還在嘉基及高長時就特別喜歡跨科別,如:器官移植、乳癌術後照顧或與機關團體,如:政府組織、大專院校等不同領域合作。因此開始了與警界的合作,早期的需求是針對如何抒解壓力,這部分的概念宣導普及後,就希望可以獲得到更多維護心理健康具體策略

警務工作各有不同的分工及特性,但整體而言強調的是協調與合作。因此,溝通及人際能力不夠精熟者較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因任務編組的差異,遇到的壓力事件會各有所別,如:霹靂小組或國道警察,他們所面對的經常是出生入死的工作型態,容易出現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另外警務同仁的家屬對於他們工作的風險總是掛心,雖然有些場域,如:鐵路警察的相對危險性可能較低,但自從發生鐵路殺警案後,警界再度注意到某些看似安全的地方可能也危機四伏,除了在巡邏警力的調配重新佈署,隨身的裝備再做加強之外,我則向上級建言需要讓基層員警在常訓時能多演練如何處理急性期的精神疾病患者,一些高階警官已開始在著手在訓練中強化這部分的知能。

另外重大案件對警眷造成的心理影響,警政署也會以專案方式委託我們處理。去年曾協助關懷鐵路殺警案的家屬,但這個事件在殉職同仁父親抑鬱而終之後才交辦轉介,可能和嘉義鐵路派出所是隸屬高雄鐵路警察局有關,因組織的科層容易影響命令的傳達速度,加上這又非常態事件,最後是由警政署直接委任我協助處理。晚了一步協助家屬走過傷痛非常遺憾。不過整體而言,警界在推動促進及維護同仁心理健康表現,是持續在進步的

 

Photo by Pixabay

一般民眾對於心理狀況的自我覺察有很大的分歧,員警們是否有同樣的情況?實務工作上如何增加他們對用自我狀況的覺察,或者有設計什麼樣的制度能有即時篩檢或是增加心理健康的認識?

警務同仁目前雖然女性的投入逐漸增加,但仍以男性居多,加上其組織文化講求團體紀律並服從上級領導,自我意識及覺察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不受鼓勵的,一般而言女性同仁的自我覺察能力較高

警政署為了降低員警自我傷害或意外事故之發生,於民國八十年即開始推行內部之心理諮商輔導業務,並派訓主責承辦人員,稱之為關老師。這些接受過專業課程薰陶的同仁的自我覺察能力普遍較佳,並可整合及聯結醫療相關資源供內部員工使用,衛福部或董氏基金會網站上的資料,如:心情溫度計等,都是業務承辦人員可取得篩選評估工作的常用管道,平時也會到轄區各派出所向單位主管進行業務宣導。

因關老師為警務工作轉任的內部員警,因此容易被同仁當成督察者的角色而降低求助意願。警政署為提升服務品質及效能,轉而與精神醫療單位合作,由各縣市警局遴聘心理諮詢委員,邀請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來協助一級、二級及三級心理衛生工作的推動及進行。整體施行成效確實讓主管對於周圍需要協助同事的覺察能力變好,也更清楚如何透過轉介與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合作向外求助。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可否說明一下目前警政系統針對職場健康的補助制度?針對現行制度您有什麼建議嗎?

公家機關服務的費用統一標準,不論是宣導、進行團體或個別晤談,跟演講一樣以時計價,但因公務預算有其限制,若同仁的需求已超乎原本編列的預算之外,就必須自行付負費用,或另外尋求資源。優點是同仁可以透過公家補助的心理服務即時得到專業協助,不用再費心向外去找解決管道。只是警察的工作角色習慣被期待能保護別人,不太習慣轉換成求助者的角色,這部分是未來在一級預防時可再持續努力宣導的。

 

Photo by Kindel Media

臨床心理師投入此領域時,應該優先具備哪些背景知識或訓練….

各種職業團體都有其組織文化及生活型態,臨床心理師的訓練養成在醫療院所,醫療體系是大家最熟悉的工作場域。我在89年進入成大行醫所後即離開醫療專職,開始投入大專院校、百貨公司、民間組織及國營企業的心理衛生工作,這些場域更需要專業角色被看到才能發揮所長,特別是一級預防的內容必須能夠跟他們的工作產生連結,才容易引發服務對象的興趣。因此又在97年時又進入台師大社會教育博士班進修,接受正規教育領域的訓練,這幫助我更能夠精確地分析每個組織的需求並規劃合適的方案。

除此之外,熟悉不同的職類生態及行話,預先建立服務對象的職類輪廓,更有利於我們與之建立關係及對話。這些則可透過從事相關工作的親朋好友多去了解,或是觀賞最近頗受觀眾歡迎的職人劇。我從實際從業人員的回饋中,發現劇情有至少有六成是能呈現出他們實際的工作及生活概況。事先知道某一領域的慣用語言,亦可以更快地了解對方陳述的內容,並適切地回應,縮短很多需要澄清的時間。向有經驗的同行取經,也是能更快認識服務職類的特色及需求的好方法。


林姿吟臨床心理師

學歷:
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博士班

經歷:
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心理師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嘉義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諮商輔導老師及督導
嘉義大學諮商輔導學系兼任講師
嘉義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高雄市社會局婦女保護聯合會報委員
高雄市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教育委員
台南市政府警察局心理 輔導諮商委員

現任:
知心連冀診所副院長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特約臨床心理師
嘉義市警察局心理輔導諮商委員
空中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
雲林縣衛生局性侵害加害者團體治療師

《心理誌》第58期–1:職業健康促進系列—COVID-19 院內群聚感染之員工心理健康復原




受訪 | 蔡佩珊 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 梁瑀庭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by Fernando Zhiminaicela on Pixabay

2021年1月部立桃園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新聞媒體及大眾聚焦在桃醫事件的同時,真正身處於桃園醫院中的員工們接續要面臨的未知狀態,都成了莫大壓力壟罩著他們。透過桃園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蔡佩珊心理師的描述,讓我們一探究竟心理師在這段期間內的個人心路歷程,以及專業上提供哪些員工心理健康相關服務。

檢疫結果、業務調整、個人行程都瞬息萬變,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般….

因為部分同事與確診醫師參加同一場病例討論會,身心科心理師及其他職類同事被匡列為PCR採檢對象,接獲採檢通知與等待結果令人焦躁忐忑,雖然結果陰性令人鬆了口氣,但面對院內員工因出現感冒症狀複篩陽性及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情緒常隨之起伏波動。由於院內感染情勢擴大,心理師門診臨床業務、實習教學全部暫停,需與個案聯繫說明,評估與治療無限期延期,並配合分流上班。院內感染期間新增支援門禁管制的業務,需面對不熟悉的業務以及須留意新聞媒體記者藉機進入採訪,此外,新聞媒體無時無刻地報導,親朋好友蜂擁而至的關心等皆是壓力來源,令人身心疲憊

Photo by Anna Shvet on Pixabay

''桃醫人身分''的生活挑戰

員工們在家庭內也存有衝突和挑戰─因醫護職業身份而影響到同住家人的工作及生活。有孩子的醫護同仁也不太敢讓學校知道家長是桃醫人,很擔心會被汙名化、被學校拒收。部分同仁則是在要將孩子送去學校或自己照顧間拉扯,這牽涉到是否要請「防疫照顧假」?請假後,接踵而來的是家庭經濟負擔問題。也有同仁擔憂自己可能將病毒帶回家、令家人有感染風險,身心緊繃地在居家時時刻刻戴著口罩。此外,為避免造成社會大眾不安,桃醫員工全體被要求自主健康管理,避免非必要接觸與外出,並隨時記錄足跡、定時通報體溫與身體症狀,同仁多數感到緊繃、煩躁與愁苦,工作氣氛也較低迷。

將心力投注在''當下'',我還能做什麼事?

因為訊息與政策變動,情緒也常隨之起伏,當時自身採行的調適策略就是藉由配合足跡紀錄,刻意做每天的生活日記與感受隨筆,這些紀錄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身體感官做連結,刻意練習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變化,持續的正念練習,也讓自己的心安住在當下,並接納這些變動,帶來穩定自己的功效。

院內群聚感染後,臨床心理師們所做的心理健康復原計畫

Photo by StockSnap on Pixabay

檢疫所內的員工線上關懷團體

團隊中的林俊佑臨床心理師在檢疫所隔離期間,針對特定病房同仁開設了員工線上關懷團體,為使同仁們在混亂的隔離期間保有穩定的作息,固定群組聊天室討論時間,共進行了連續八次的群組聊天室團體。從第一次討論「解除隔離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到最後一次「如何打包回家的行李」,八次聊天室團體融入「安、靜、能、繫、望」的安心原則,藉由固定時段的團體討論讓參與成員有相對較規律的作息,彼此支持與分享、安頓身心,宣洩或因應那些不滿、焦躁、不安的情緒,並讓檢疫隔離的同仁即使在物理環境上被隔離但情感上還是與人有所連結,最後討論解隔離後共同想要進行的活動,提升正向期待與信心。

全院健康心理普篩

今年二月中旬,本院具精神醫學背景的李新民顧問醫師與院方高層商量研擬,由臨床心理師團隊與其他科室跨單位合作進行了全院健康心理普篩,在原本體溫通報系統中放入簡式健康量表(BSRS-5),於二二八連假前後分別進行前測與後測。調查結果發現,連假前許多護理人員的自評分數偏高,後測則自評分數多數明顯降低。針對後測高分者使用進階問卷進一步釐清創傷及情緒狀態(使用ITQ、GAD-7、PHQ-9等量表),臨床心理師團隊最終進行19名高分者及6名確診醫護電話關懷。

醫護人員線上正念減壓技巧訓練課 

臨床心理師團隊為讓心理資源可讓全院同仁都能普遍性參與,四月份邀請石世明臨床心理師帶領一週一次(共四次)的線上正念減壓技巧訓練活動,希望能協助員工觀照身心、自我照顧,提升復原力。

photo by Ekaterina Bolovtsova on Pexels

職安室員工減壓團體 

由蔡佩珊臨床心理師主導規劃的減壓團體,引導同仁做五感體驗、重新連結自己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增加他們的自我覺察力、做人際的連結和支持,以及一些放鬆訓練的體驗練習。希望參與同仁能看見自己的內在需求與自我照顧,留心此時此刻,暫時斷開對過去與未來的擔憂、緊張與煩躁。

疫情爆發的太快,我們沒有餘力去守護自己的身心狀態。但,在那之後呢?

本院心理師團隊自去年因應疫情開始規劃心理介入服務時,就開始回顧文獻、查找資料,發現醫護人員安定內心的優先需求是防護裝備是否充足完善、家人的安全、自身的安全和休息等,減壓團體/活動的需求反倒不那麼急迫需要。在累積了疫情期間的照護經驗後,未來團隊也將採持續、放緩節奏的形式提供員工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原本就有的員工關懷專線服務,未來也會在適當條件下開設員工紓壓團體。畢竟醫護同仁不會只有Covid-19疫情期間才有壓力,開始學習自我照顧或做自我探索的練習,從覺察到學習紓壓或將其視為鍛鍊自己的正向思維,都可幫助同仁更有效去因應緊急的壓力或面對生活困境,以預防的角度持續提供員工心理健康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受訪 |蔡佩珊 臨床心理師 

現職 |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身心內科 臨床心理師
經歷 |
  •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臨床心理師
  •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 桃園市特殊教育專業團隊 臨床心理師
學歷 |
  •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

《心理誌》第57期–2:職業重建系列一熱執行功能受損個案復工經驗


受訪者:吳玉欣 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吳婕語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資料照片與當事人無關,Photo by Andrew Neel

腦傷個案在傷後的認知功能常落於正常範圍內,但在熱執行功能上出現缺損,
而個案不易察覺,導致傷後再度就業時出現復工困難。

熱執行功能: 代表與酬賞及動機決策有關的能力,在遇到刺激情境當下如何自我調整與監控,以達成衝動抑制及情緒調整。


Photo by Chevanon Photography

不同程度的腦傷患者,在返回職場的比例有所差異

          有些職業類別容易有較高風險造成腦傷,例如:需要爬高的工作、施工地、汽機車駕駛、工業區從業人員,而其他也可能因上下班途中車禍,而造成腦傷。研究指出嚴重腦傷的個案,大約只有20-30%得以重返職場,並且不一定是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個案在復工階段常見的兩大問題,使得重返職場出現一定程度的阻礙。

-個案本身需要能覺察並接受目前能力和傷前不同。

-個案復工後的新同事、新環境要重新適應,一般人在職場轉換也需要時間適應變化,對於個案的在腦心智功能受損的狀況下,出現困難情形更為普遍。 


Photo by Alex Green

需要的職業重建策略有何不同?

          臨床心理師依照個案腦損傷的狀況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在職業重建上通常是在個案離院到就業的銜接期予以協助,企業端則是在員工準備復工時與醫療端討論、評估員工是否可以勝任原本的職務時,臨床心理師、個案與企業間需要彼此協調,共同處理因腦傷後的困難,企業也需要適時進行環境調整或給予適當的協助。

認知功能損傷輕微的個案:透過認知訓練、運用代償技巧,鼓勵個案做出適宜的反應,使用無誤學習減少個案嘗試挫敗的訓練,並協助個案如何於職場運用這些習得的技巧。

認知功能較損傷嚴重的個案: 接受為期較長的認知訓練,個案也可能因損傷嚴重,無法回任原來的職務或職場,需要透過職務再設計或職訓協助個案重新調整,找出符合個案當下能力的職務,以利重返職場。

 

Photo by Pixabay

臨床心理師的職業重建和職能治療師的職能治療

          不同屬性的治療師們,利用彼此專業的相輔相成,職能治療師大多用活動來訓練,生活上的適應能力。臨床心理師則會考量病理的因素,再做後續的衡鑑與治療規劃,利用個案保有的能力作為訓練基石,運用合宜的策略來完成。

          治療方針依個體有所不同,若是個案記憶力逐漸衰退,且具備自我覺察能力,能夠覺知自己記憶力下降,更有利於執行治療,可以使用補償與環境改造的策略,減少個案犯錯的機會,例如:提醒字條、電子設備行事曆鬧鐘提醒,同時需考量降低環境可能造成的干擾 ; 腦傷個案若情緒調節功能有所缺失,可運用注意力轉移策略,個案通常很快就會因注意力轉換而緩解情緒。在治療期間同時訓練個案如何調節情緒例如使用目標管理策略,讓個案適時暫停、調整並檢視自己的行為。在此期間家庭支持相當重要,家屬於所有治療過程一直在側,家人不只跟著個案一起訓練,也要一起學習如何在生活上做出調整。

 

Photo by Pixabay

當腦傷個案需要職業重建時,可以透過什麼管道尋求幫助

-工作強化中心:此單位的個案已由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訓練一段時間,臨床心理師也會同時針對個案返回職場所需之心智功能進行訓練。

-醫師直接轉介: 復健科、神經科、職業病科醫師轉介臨床心理師進行職業評估或復工評估。

-各地區就業服務站:有身心障礙身分者可洽詢就業中心身心障礙者求職單一窗口,服務站有職業重建的個管師,經過評估後由個管師決定是否要開案與後續就業協助。


吳玉欣 臨床心理師

現職:

1.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督導

2.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奇美醫院督導

3.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4.社團法人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常務理事

5.社團法人高雄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

6.臨床心理學會復健發展委員會委員兼任執行秘書

7.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輔導團委員

經歷:

1.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臨床教師

2.社團法人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常務監事

3.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顧問委員

《心理誌》第57期–1:職業重建系列—自閉症光譜個案在職場上的情緒調適


受訪 | 王亭力 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 翁承澤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資料照片與當事人無關   Photo by Kim Loan Nguyen thi on Pixabay

Q:何謂職業重建?若有需求該如何取的相關資源?

王心理師說明,職業重建是針對個案的需求所展開的多元化服務,包含:職業評估、職業訓練、職涯諮商等,主要是協助身心障礙患者能夠進入職場,並且在進入職場後能夠有良好的適應。如果有需要尋求協助,可至就服站詢問,就服站會有相關人員進行後續的評估及資源整合。

 

Q:臨床心理師是如何執行職業重建的?

王心理師表示,臨床心理師在執行職業重建業務的架構其實和醫院執行一般臨床業務一樣,都需要先進行評估,確認個案的主訴、需求,之後再根據蒐集到的資料擬定介入計畫。唯一比較不同的是時間及地點的結構可能較彈性,不像在醫院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因此在執行職業重建時需要和個案或個案的就服員討論合適的時間及地點。

 

Q:臨床心理師在這個領域的優勢?

臨床心理師在職業重建領域的優勢是在研究所階段被大量訓練的心理病理的知識。王心理師進一步解釋,因為臨床心理師在心理病理學的訓練較紮實,面對各類型腦功能不足個案時就能針對不同心理或大腦疾病的核心症狀所產生的困擾進行介入,如:有些因發展造成大腦功能缺失或是精神障礙個案在面試時常常會讓面試官感受到其工作動機不高,其他職類可能較難細緻化評估個案是缺乏工作動機還是受到症狀的干擾,在這方面臨床心理師就有知識背景訓練的優勢。

 

Q:王心理師是如何進入到這個領域的?

我從碩班開始到進入職場都是在兒童青少年領域,工作久了,就好奇這些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的適應情形。



因緣際會在45年前受到先投入此領域的大學同學和碩班督導學姊號召,接受了職評員的訓練。雖然初完成訓練時還在醫院服務,較難配合需要時間彈性較高的職業重建領域,故未立即投身該領域。但轉任行動心理師之後,開始嘗試接受勞工局的邀請來服務這些個案,由於自己過去的臨床訓練背景,對於神經發展障礙疾患的服務個案也最為有感,很好奇這些孩子長大後的社會適應情形,也希望能夠協助他們。

 

Q:在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兒青領域的臨心師的工作重點聚焦在校園、家庭,職業重建的則是聚焦於職業,因此在職業重建領域工作需要對各職業的工作內容、細節有所了解。然而,在臨床心理師的訓練中,臨床心理師比較難有機會接觸到其他職類,因此剛開始在職業重建領域工作時,需要花一些心力去了解其他職業可能有什麼職場文化,才能理解個案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Q:可以談談協助自閉症個案的工作歷程嗎?

因為廚房的環境很嘈雜、炎熱,在裡面工作的人其實很難輕聲細語,當主廚大聲的向個案說話時,個案就會誤會自己被兇了,因此說出一些具攻擊性的話或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但這樣就會讓職場環境變得很緊張。

王心理師分享了她的一位個案,該個案領有輕度自閉症身心障礙證明,已於餐飲業廚房就業6個月,具備職場所要求的工作能力,但容易因主管大聲地對他說話而誤會主管在罵他,因此說出具攻擊性的話,同時個案自身也會因情緒無法調適而產生的自傷行為,影響職場氛圍及主管、同事不知如何與個案互動,個案的工作表現也跟著變差。而王心理師在接手個案後先行評估了個案的狀況,確定個案是否具有攻擊性,並嘗試了解個案對於目前工作的感受與自覺的困難之處,再與個案釐清解釋如何判斷情境、教導個案情緒調節技巧,同時也進入職場與直屬主管、餐廳老闆溝通,討論目前的工作互動模式,幫助工作場域同仁認識自閉症的特質及共同討論如何在高壓的工作情境下能提醒或催促個案的工作速度,另外也擬訂工作情境中可使用的安撫與注意力轉移策略,協助個案平穩情緒此外,也需要和個案家屬進行衛教,教導家屬如何安撫個案的情緒、協助個案辨識情境。


Q:對於有職業重建需求的自閉症個案,能給予家屬什麼樣的建議?

王心理師表示,許多雇主都能接受身心障礙患者工作能力可能有些受限,所以他們就會更在乎個案的情緒穩定性。然而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不佳,若個案在家中情緒不穩可能會影響個案工作或面試的表現,影響雇主聘雇的意願。對此,王心理師建議,家庭是否有足夠的情緒支持,以及家庭本身互動模式是否穩定、規律會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家長也必須對疾病要有足夠的認識,要學習如何能夠穩住孩子。此外,在小的時候就可培養身心障礙兒童的獨立自主能力,包含讓他們多參與家事/家務,增加他們在家事協助上的意願及成就感,有助於未來的職業訓練與職場合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受訪 | 王亭力 臨床心理師 

現職 |

  • 春暉診所心理師
  • 高雄市勞工局特約心理師
  • 高雄市家庭防治中心特約心理師
經歷 |
  • 新高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
  •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
學歷 | 
  • 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 博士生
  • 高雄醫學大臨床心理學 碩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