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心理誌》第58期–2:職業健康促進系列—員警心理輔導工作計畫

受訪者: 林姿吟 臨床 心理師 校稿者: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圖:Photo by Harrison Haines 什麼契機開始投入基層員警的心理輔導工作?服務對象普遍常見的問題是什麼? 我不太喜歡總是做例行性的工作,因此二十多年前還在嘉基及高長時就特別喜歡跨科別,如:器官移植、乳癌術後照顧或與機關團體 ,如:政府組織、大專院校等不同領域合作。因此開始了與警界的合作, 早期的需求是針對如何抒解壓力,這部分的概念宣導普及後,就希望可以獲得到更多維 護心理健康具體策略 。 警務工作各有不同的分工及特性,但整體而言強調的是協調與合作。因此,溝通及人際能力不夠精熟者較容易出現適應問題。 但 因任務編組的差異,遇到的壓力事件會各有所別,如:霹靂小組或國道警察,他們所面對的經常是出生入死的工作型態,容易出現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另外警務同仁的家屬對於他們工作的風險總是掛心,雖然有些場域,如:鐵路警察的相對危險性可能較低,但自從發生鐵路殺警案後,警界再度注意到某些看似安全的地方可能也危機四伏,除了在巡邏警力的調配重新佈署,隨身的裝備再做加強之外,我則向上級建言需要讓基層員警在常訓時能多演練如何處理急性期的精神疾病患者,一些高階警官已開始在著手在訓練中強化這部分的知能。 另外重大案件對警眷造成的心理影響,警政署也會以專案方式委託我們處理。去年曾協助關懷鐵路殺警案的家屬,但這個事件在殉職同仁父親抑鬱而終之後才交辦轉介,可能和嘉義鐵路派出所是隸屬高雄鐵路警察局有關,因組織的科層容易影響命令的傳達速度,加上這又非常態事件,最後是由警政署直接委任我協助處理。晚了一步協助家屬走過傷痛非常遺憾。不過 整體而言,警界在推動促進及維護同仁心理健康表現,是持續在進步的 。   Photo by  Pixabay 一般民眾對於心理狀況的自我覺察有很大的分歧,員警們是否有同樣的情況?實務工作上如何增加他們對用自我狀況的覺察,或者有設計什麼樣的制度能有即時篩檢或是增加心理健康的認識? 警務同仁目前雖然女性的投入逐漸增加,但仍以男性居多,加上其 組織文化講求團體紀律並服從上級領導,自我意識及覺察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不受鼓勵的,一般而言女性同仁的自我覺察能力較高 。 警政署為了降低員警自我傷害或意外事故之發生,於民國八十年即開始推行內部之心理諮商輔導業務,並派訓主責承辦

《心理誌》第58期–1:職業健康促進系列—COVID-19 院內群聚感染之員工心理健康復原

受訪 | 蔡佩珊 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 梁瑀庭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by Fernando Zhiminaicela on Pixabay 2021年1月部立桃園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新聞媒體及大眾聚焦在桃醫事件的同時,真正身處於桃園醫院中的員工們接續要面臨的未知狀態,都成了莫大壓力壟罩著他們。 透過桃園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蔡佩珊心理師的描述,讓我們一探究竟心理師在這段期間內的個人心路歷程,以及專業上提供哪些員工心理健康相關服務。 檢疫結果、業務調整、個人行程都瞬息萬變,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般…. 因為部分同事與確診醫師參加同一場病例討論會,身心科心理師及其他職類同事被匡列為PCR採檢對象,接獲採檢通知與等待結果令人焦躁忐忑,雖然結果陰性令人鬆了口氣,但面對院內員工因出現感冒症狀複篩陽性及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情緒常隨之起伏波動。由於院內感染情勢擴大,心理師門診臨床業務、實習教學全部暫停,需與個案聯繫說明,評估與治療無限期延期,並配合分流上班。 院內感染期間新增支援門禁管制的業務,需面對不熟悉的業務以及須留意新聞媒體記者藉機進入採訪,此外,新聞媒體無時無刻地報導,親朋好友蜂擁而至的關心等皆是壓力來源,令人身心疲憊 。 Photo by Anna Shvet   on Pixabay ''桃醫人身分''的生活挑戰 員工們在家庭內也存有衝突和挑戰─因醫護職業身份而影響到同住家人的工作及生活。有孩子的醫護同仁也不太敢讓學校知道家長是桃醫人,很擔心會被汙名化、被學校拒收。部分同仁則是在要將孩子送去學校或自己照顧間拉扯,這牽涉到是否要請「防疫照顧假」?請假後,接踵而來的是家庭經濟負擔問題。也有同仁擔憂自己可能將病毒帶回家、令家人有感染風險,身心緊繃地在居家時時刻刻戴著口罩。此外,為避免造成社會大眾不安,桃醫員工全體被要求自主健康管理,避免非必要接觸與外出,並隨時記錄足跡、定時通報體溫與身體症狀,同仁多數感到緊繃、煩躁與愁苦,工作氣氛也較低迷。 將心力投注在''當下'',我還能做什麼事? 因為訊息與政策變動,情緒也常隨之起伏, 當時自身採行的調適策略就是藉由配合足跡紀錄,刻意做每天的生活日記與感受隨筆,這些紀錄可以

《心理誌》第57期–2:職業重建系列一熱執行功能受損個案復工經驗

受訪者: 吳玉欣 臨床 心理師 採訪 / 撰稿: 吳婕語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 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助理教授 資料照片與當事人無關, Photo by  Andrew Neel 腦傷個案在傷後的認知功能常落於正常範圍內,但在熱執行功能上出現缺損, 而個案不易察覺,導致傷後再度就業時出現復工困難。 熱執行功能 : 代表與酬賞及動機決策有關的能力,在遇到刺激情境當下如何自我調整與監控,以達成衝動抑制及情緒調整。 Photo by Chevanon Photography 不同程度的腦傷患者,在返回職場的比例有所差異             有些職業類別容易有較高風險造成腦傷,例如 : 需要爬高的工作、施工地、汽機車駕駛、工業區從業人員,而其他也可能因上下班途中車禍,而造成腦傷。研究指出嚴重腦傷的個案,大約只有 20-30% 得以重返職場,並且不一定是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 個案在復工階段常見的兩大問題,使得重返職場出現一定程度的阻礙。 - 個案本身需要能覺察並接受目前能力和傷前不同。 - 個案復工後的新同事、新環境要重新適應,一般人在職場轉換也需要時間適應變化,對於個案的在腦心智功能受損的狀況下,出現困難情形更為普遍。   Photo by Alex Green 需要的職業重建策略有何不同?            臨床心理師依照個案腦損傷的狀況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在職業重建上通常是在個案離院到就業的銜接期予以協助,企業端則是在員工準備復工時與醫療端討論、評估員工是否可以勝任原本的職務時,臨床心理師、個案與企業間需要彼此協調,共同處理因腦傷後的困難,企業也需要適時進行環境調整或給予適當的協助。 認知功能損傷輕微的個案 : 透過認知訓練、運用代償技巧,鼓勵個案做出適宜的反應,使用無誤學習減少個案嘗試挫敗的訓練,並協助個案如何於職場運用這些習得的技巧。 認知功能較損傷嚴重的個案 : 接受為期較長的認知訓練,個案也可能因損傷嚴重,無法回任原來的職務或職場,需要透過職務再設計或職訓協助個案重新調整,找出符合個案當下能力的職務,以利重返職場。   Photo by  Pixabay 臨床心理師的職業重建和職能治療師的職能治療            不同屬性的治療師們,利用彼此專業的相輔相成,職能治療師大多

《心理誌》第57期–1:職業重建系列—自閉症光譜個案在職場上的情緒調適

受訪 | 王亭力  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 翁承澤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助理教授 資料照片與當事人無關    Photo by Kim Loan Nguyen thi on Pixabay Q:何謂職業重建?若有需求該如何取的相關資源? 王心理師說明,職業重建是針對個案的需求所展開的多元化服務,包含 : 職業評估、職業訓練、職涯諮商等,主要是 協助身心障礙患者能夠進入職場,並且在進入職場後能夠有良好的適應。 如果有需要尋求協助,可至就服站詢問,就服站會有相關人員進行後續的評估及資源整合。   Q:臨床心理師是如何執行職業重建的 ? 王心理師表示,臨床心理師在執行職業重建業務的架構其實和醫院執行一般臨床業務一樣,都需要先 進行評估,確認個案的主訴、需求,之後再根據蒐集到的資料擬定介入計畫。 唯一比較不同的是時間及地點的結構可能較彈性,不像在醫院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因此在執行職業重建時需要和個案或個案的就服員討論合適的時間及地點。   Q:臨床心理師在這個領域的優勢 ? 臨床心理師在職業重建領域的優勢是在研究所階段被大量訓練的心理病理的知識。王心理師進一步解釋,因為臨床心理師在心理病理學的訓練較紮實,面 對各類型腦功能不足個案時就能針對不同心理或大腦疾病的核心症狀所產生的困 擾進行介入,如 : 有些因發展造成大腦功能缺失或是精神障礙個案在面試時常常會讓面試官感受到其工作動機不高,其他職類可能較難細緻化評估個案是缺乏工作動機還是受到症狀的干擾,在這方面臨床心理師就有知識背景訓練的優勢。   Q:王心理師是如何進入到這個領域的 ? “ 我從碩班開始到進入職場都是在兒童青少年領域,工作久了,就好奇這些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的適應情形。 ” 因緣際會在 4 、 5 年前受到先投入此領域的大學同學和碩班督導學姊號召,接受了職評員的訓練。雖然初完成訓練時還在醫院服務,較難配合需要時間彈性較高的職業重建領域,故未立即投身該領域。但轉任行動心理師之後,開始嘗試接受勞工局的邀請來服務這些個案,由於自己過去的臨床訓練背景,對於神經發展障礙疾患的服務個案也最為有感,很好奇這些孩子長大後的社會適應情形,也希望能夠協助他們。   Q:在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 兒青領域的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