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5期-2:特教學校裡的綠手指-種下希望,陪伴成長!

受訪 | 伍秀蓉 臨床心理師 

採訪 | 蒙宛筠 臨床心理師/編輯委員

      我過去曾在大專院校和醫院服務,決定轉換跑道到特教學校工作的原因有兩個,一來是我很喜歡和學生們互動,二來則是因為這是公職心理師的職缺。過去在醫院服務時只能看到孩子橫斷面(當下)的表現,很少有機會看見孩子之後的發展,但在特教學校中,更能看見孩子們縱貫面(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成長軌跡,儘管孩子的進步在一般人眼裡是很微小的,但對陪伴著孩子成長的老師及我們來說,卻是很棒的回饋。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在學校的工作量很大,但我這十幾年來仍然樂在其中。

從不被理解到一起並肩作戰

      剛進入學校工作時,因為學校老師對臨床心理師專業的陌生,可能不清楚我們能幫上什麼忙,所以需要一段磨合期讓老師了解心理師的專業。執業生涯中也曾遇過被非專業背景的主管要求做違反臨床心理師法的事情,幸好我非常清楚《學生輔導法》提及,心理師仍須以心理師法為依歸,因此我很明確且堅持的拒絕主管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保護了我的個案。 
      特教學校的組織有別於一般學校,我們學校輔導室包含復健組和輔導組,臨床心理師隸屬於復健組,負責評估孩子情緒、行為和治療介入,除此之外也會支援輔導組業務,針對學生的狀況提供學生或家長諮詢及處置。我目前的服務模式分為團體治療和個別治療,個別治療主要服務對象是有個別困難的學生,當工作對象是認知功能較好、有表達能力的學生時,可以協助他們面對自我成長及壓力調適等困難,而認知功能較弱,但在行為或情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則運用簡單的口語來教導和訓練孩子、協助建立他們人際互動、情緒調適等規範行為表現。團體治療主要有特定的主題,教導學生人際互動、情緒調適等適應環境的技巧、也會製作講義協助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藉由生活事件帶領孩子做討論,教導有效的因應策略。

主動連結各種輔助資源幫助孩子

      早年社工尚未進駐學校時,我會邀請可接受轉銜的工作單位到校演講,藉此讓校方和家長知道,若孩子想要到該單位工作,必須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我也會邀請律師到校演講,說明什麼情況下孩子會需要做監護宣告(註1)及輔助宣告(註2),家長透過我們辦理的講座就會漸漸知道自己未來可以怎麼陪伴、幫助和保護孩子。我們學校目前也和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合作,當遇到需要醫療介入的孩子時,會先利用IEP(註3)會議或家長諮詢時間與家長討論是否願意做進一步醫療評估,也會在個案會議上諮詢醫療團隊、討論是否有藥物治療或其他介入模式建議,這些都是對孩子很有幫助的輔助資源。





放下堅持、保持彈性-告訴自己盡力就好

      求學階段的我是一個很堅持目標及原則的人,但實際工作後,慢慢發現個案的很多狀況並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困境,每個孩子的支持度、資源也有所不同,所以我開始放下部分的堅持。成就孩子並非只靠孩子一人,我們的工作可以協助周遭的人看見這個孩子背後的困難,給予孩子支持,並擔任他情緒的出口,而不是成為他們壓力、焦慮的來源之一。我會告訴自己及家長、老師,我們盡力就好,也會建議隨著孩子的腳步做調整,孩子就像是一顆種子,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芽,但只要在這段時間努力施肥、澆水,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原來這顆種子發芽、長高了,我們該考慮的是孩子長遠的未來,而不是單一的目標。
      目前特教學校的臨床心理師多為公職心理師的職缺,人事甄選的辦法會依各校規定而有所不同,所以可以自行參照各校規定。對於未來想進入特教領域的心理師,我想提醒的是,在學校的工作其實不會比醫院輕鬆,除了提供專業服務外,在工作場域上更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嚴守臨床心理師法的規範,若遭受到不合理或違反法規的要求時,一定要找前輩或當地的臨床心理師公會討論並尋求協助和諮詢,才能帶領自己脫離當下的困境。

註1. 監護宣告:定義來自「民法第14條第1項」。意指如果有一個人沒辦法理解別人要傳達的意思、沒辦法傳達別人能懂的意思,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表達的意思代表著什麼意義,那這個人就可能符合受「監護宣告」的條件,就算是智能障礙者的父母親,在孩子年滿二十後,也必須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待法院裁定後,才能擔任孩子的監護人。
註2. 輔助宣告:定義來自「民法第15之1條第1項」。意指這個人有理解意思、傳達意思能力,但能力不夠好,或是不完全清楚自己表達的意思代表著什麼意義,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需要有人「協助」他做決定。
註3.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是指為『每一位』身心障礙且具有特殊教育或相關服務需求之學生所擬定的教育計畫,不論該位學生是安置於普通班、特教班、資源班或特殊學校等,其目的為確保每一位身心障礙學生皆能接受適性教育。國內特教法第28條亦明文規定各教育階段學校應以團隊合作之方式為身心障礙學生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 
---------------------------------------------------------------

受訪:伍秀蓉 臨床心理師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
經歷:
臺灣高雄少家法院調解委員
國立中山大學諮商輔導中心系所輔導老師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高雄醫學大學經營)小兒科臨床心理師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保科兼任講師
高雄市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心理師
現職: 
高雄市立楠梓特殊學校臨床心理師  

採訪:蒙宛筠 臨床心理師/心理誌編輯委員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所 
經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 
現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師 


主責編輯:蒙宛筠
校稿協助:李蕙君
版面編輯:饒家榮

編輯團隊 | 出版發行委員會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5期-1:心理治療界右外野界外區的板凳選手

圖片取自: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E5%B0%8B%E6%89%BE%E4%BD%A0%E7%9A%84%E9%9D%92%E8%8D%89%E6%A2%97%E7%9A%84%E7%94%9C%E5%91%B3-%E8%A8%98-t/

作者 徐堅璽 臨床心理師

         詩人楊牧的故鄉在花蓮,他在<葉珊散文集>裡的自序,以右外野手的浪漫描述自己當年的創作心境(註1)。現在的我在花蓮已邁入第九個年頭,借用楊牧的比喻,目前的我彷彿也在心理治療圈的右外野,甚至是右外野的界外區。

 

【註1:一般棒球以右打者居多,若非刻意練習,業餘的右打者很難推打到右外野,所以右外野手常常可以一個人看著天空發呆】

為了更貼近大山大海的生活,來到花蓮

         我目前主要的身份是花蓮豐濱鄉高山森林基地的共同創辦人兼課程總監,但也在台灣各地帶領體驗教育或冒險治療相關課程,從休閒、教育、培訓,到療癒。

         回顧過往的成長足跡,在尚未來到花蓮之前,我是一位穿梭在大台北的社區與校園裡的行動心理師。在更早之前,我先後在不同的國中擔任了輔導教師及學校心理師。學生時代的我,每年都會帶領2~3個營隊活動,為營隊設計及帶領活動。童年時期,仍記得我不是在山裡,就是在海邊。

         我試圖拼貼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冒險治療取向的助人工作者:我喜歡自然與戶外,磨練了一段活動帶領的時光,成為心理師,在工作的初期經常接觸兒童與青少年,以及我遇見了體驗式教育與冒險治療,這些生活經歷似乎引導著我來到這裡

         八年前,我毅然決然搬到花蓮,為了讓自己的日常能更接近大山大海。五年前遇到一位布農族的朋友-小馬,在他們家族的原住民保留地上,逐漸展開高山森林基地的規劃與運作。雖然基地的營業項目與心理治療無關,臨床心理學的訓練仍深深影響著我。在這裡,我們結合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設計一系列的森林體驗來促進心靈的成長。右外野的界外區,是不是很適合來比喻我的工作場域?

 


高山森林基地的體驗特色

         以一個例子來說明高山森林基地如何執行跟心靈成長連結的森林體驗。我們有一個體驗項目叫做「找老鷹」,學員來到這裡會先聆聽部落的故事,這是一支從中央山脈遷移到海岸山脈的布農族,他們的遷移史成為這個體驗的底蘊脈絡,然後我會帶領他們吟唱一首布農族的歌謠,講述歌謠的內涵以及布農族如何透過聲音表達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吟唱帶領著他們進入這個關係,最後帶領他們攀爬一顆大樹,這棵大樹曾經是大冠鷲的家,這也就是把這體驗稱作:「找老鷹」的主因。當然老鷹不一定在,我們真正尋找的是老鷹的隱喻。

         在爬樹的過程,我會觀察他們的呼吸、動作,以及從言談舉止當中吐露的內在狀態,有人過於匆忙,提醒他們觀察周遭、撫摸大樹,放慢自己的步調;有人用力不恰當時,提醒他們覺察自己的動作,再做一些修正;有人感到害怕,我邀請他貼近自己的感受,多跟害怕相處一下;有人會出現過度的自我否定(哎呀!我爬不上去),我提醒他這也許只是想法,還不是事實。最後,我們會分享一些今天的體驗心得,讓他們帶回一些美好的感受或特別的領悟回家。


目前經歷的挑戰

         目前遇到的挑戰大致可分成外在與內在。外在最大的挑戰大概是經營管理這門功課,

以往自己一個人工作,似乎只要顧好專業,靠著口碑就能夠有穩定的客源,但是一個基地的運作不僅如此,要管理場地、研發商品、行銷宣傳、財務管理、建立團隊、培育人才,還要打理公共關係等等,加上基地所在位置偏遠,需要面對嚴峻的市場考驗。

         內在的挑戰則是跟自己的斜槓人生有關,由於服務對象(兒童到老人)、客群屬性(一般旅人、學生、家庭、弱勢族群、企業團體、政府組織)、處理議題(休閒遊憩、教育學習、輔導療癒)、工作地點(室內、室外皆有,包括:樹上、山上、腳踏車上等)非常多元,需要時常變化,雖然是一種樂趣,但因為要快速切換頻道、轉換思考,有時也會有吃不消的感覺,這也是考驗著自己能不能把常用來引導別人的心理學專業,也好好用在自己身上。

我的冒險治療夢想

         我經營高山森林基地的初衷是發展冒險治療,至今仍沒有改變。冒險治療應用的深度,從比較初淺的休閒遊憩到教育成長,然後逐漸深入成為輔助療法,甚至是主要治療。若從產業的角度來思考,休閒遊憩、教育學習、輔助療法與主要治療這四個層次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先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冒險式的休閒遊憩,才會支持冒險式教育學習的發展,另外也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冒險式的教育學習,才能支持冒險輔助療法的發展,以及最後支持主要治療的發展因此,我現在經營高山森林基地就是一個打底的工作,希望先把休閒遊憩與教育學習建立起來。

         我這個浪漫的心理治療界右外野界外區的板凳選手,也想善用花蓮豐濱跟台東長濱這兩個逐漸發展成結合在地體驗與旅行的雙濱生活區,作為我的療癒場域。我會想開設冒險治療取向的心理治療所,並設想工作方式會像是這樣:「個案來到我依山又傍海的治療所,先從簡單的談話與活動衡鑑他的狀態,然後為他計劃一連串的療癒體驗,也許是跟著部落工藝師學習編織,也許是到海邊跟著漁人去捕魚,也許是騎著單車漫遊田野,或者去爬一棵大樹,在樹上待個兩小時。我運用這些體驗做為處方,在他歷經冒險歸來,評估他的改變,再給予進一步的處遇建議。」這樣的做法聽起來很浪漫,不是嗎?


 ------------------------------------------------------------------------------

徐堅璽 臨床心理師

高山森林基地 共同創辦人/課程總監   https://www.gs-forest.com/

歷奇國際A-Team成員  https://ateamweb.com/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冒險治療委員會召集人 https://www.asiaaee.org/

杏語心靈診所花蓮分部主任 https://www.reangel.com/

學會網站:https://www.asiaaee.org/

高山森林基地官網QR-Code                                 



主責編輯:李炯德
校稿協助:蒙宛筠
版面編輯:辜煒焉

編輯團隊 | 出版發行委員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