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9的文章

心理誌 PsychoLife第53期-5:「那些沒能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癌後創傷後成長的經驗」

Photo by Stanislav Kondratiev on Unsplash   作者 :王韋婷 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責任編輯 :陳琇慧 臨床心理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癌症防治中心 校稿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李蕙君 臨床心理師 「我以前是個很容易去計較小事的人,罹癌前常常充滿怨恨,每天都在怨恨某個人、某些事、覺得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一直累積、累積,每天都過得很不快樂。…知道有癌症後自己不知道還可以活多久,當我開完刀,醒過來的時候,好像冥冥之中上帝願意給我第二次生命、活下去的機會,讓我重新活過來…,於是我開始珍惜每一天、家人及朋友,並開始覺得凡事不要太計較,變得比較看開。」 這段癌症患者對自己罹癌前、後生命的回顧,展現 癌後成長的風貌。在臨床工作中,面對罹患癌症這類威脅生命的疾病,患者的生命故事裡經常出現「正向改變 」 的主題。針對癌症患者心理層面的變化,過去強調減緩負向情緒、降低壓力反應、度過失落歷程,近二十幾年,隨著正向心理學的興起,開始重視正面生活變化。這種面對生命劇變,為了活下去而必須奮力迎戰、調整自己的歷程,自然而然出現的正向改變,被稱做 「創傷後成長 」(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 。 美國 公路自由車賽 車手 藍斯.阿姆斯壯 在 1996 年被診斷出轉移性的睪丸癌,醫生認為他活不過多久,但他憑著堅韌的生存意志,不僅擊敗癌症,更於治療後獲得環法自由車賽冠軍,使他成為當時癌症存活者展現創傷後成長經驗的典範。其名言:「疼痛是一時的,可能持續幾分鐘、或一小時、一天、一年,終將會褪去,但如果我放棄了,將會是一輩子的遺憾。」他也說:「我不會覺得經歷癌症是我的不幸,這兩年來,我從中學習、成長了很多。」 雖然後來因禁藥醜聞而功敗垂成,但他一直是 21 世紀初腫瘤心理學創傷後成長經驗的代表。 # 罹患癌症是一種粉碎基本信念的衝擊 「創傷 」 後成長,顧名思義是將癌症視為一種創傷。患者回想自己聽到被診斷為癌症的那一刻經常會形容自己「嚇呆了 」 、「僵住了 」 、「怎麼可能是我? 」 、「什麼都聽不進去 」 ,因為 罹患癌症對患者而言彷彿經歷天搖地動的災難、破壞人們安全感、價值感、信任感的根本地基,是一種粉碎基本信念的衝擊 。人活著是依賴一組有意義的脈絡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3期-4:不只是陪伴,癌症病房裡的臨床心理照護

Photo by Marc-Olivier Jodoin on Unsplash 受訪:王興豪臨床心理師/成大醫院精神部 採訪及撰稿:饒家榮臨床心理師/心理誌編輯委員           近年,癌症治療的照顧團隊裡多了心理師這個夥伴,受過 心理衡鑑 及心理治療訓練的臨床心理師們,穿梭在病房間協助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調適,使得原先令人畏懼的癌症治療中,增添新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只是陪伴,更是深入的心理照護。 #心理衡鑑:臨床心理師運用與案主相關的資料像是標準化心理測驗工具、病歷、晤談、家屬資料或行為觀察等方式,對於問題脈絡進行整體的了解及判斷,整理出潛在可能的影響因子及發展方向。 癌症病房心理照護的發展           2014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依據第三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擴大癌症治療的範圍,從生理治療延伸至心理及社會的服務,協助病人和家屬渡過罹癌後的心理適應。自此,全國各大醫院的癌症治療團隊將心理師納入照護計畫的一環,並逐漸列為團隊中的必要醫療人員。隨著計畫開展,心理照護的介入也被證實有效提升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心理學告訴我們很多事           任職於成大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王興豪分享,實習階段曾有學長提醒,要常去思考眼前的病人符合什麼樣的心理現象?因此,他在癌症病房工作的第一年,經常在想「這個個案發生了什麼事?可以用什麼心理學去解釋?」,像是可以引用學習理論中的制約理論,了解病人是如何形成現在的行為模式,我們又能如何預測病人的行為,或者藉由心理學家 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 ,從理想我、現實我及疾病我的概念思考,回歸心理學知識基礎進行深度分析與反思,以此形成有效的心理照護介入計劃。興豪心理師指出,帶著病人用線性及視覺化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時,他們的情緒會緩和許多,亦較能了解真實的自己,進而能設定較合乎現實的目標,慢慢地整合自己。 #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我」,包括理想我、實際我、應該我。當理想我與真實我的落差將帶來沮喪,而應該我與真實我的落差會帶來焦慮及罪惡感。 不同時期的癌症病人有不同的心理危機           在興豪心理師的臨床經驗發現,通常最需要心理師協助的時機在於疾病發生變化時,這時經常出現 急性壓力反應 。各個治療時期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