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心理誌》第59期–1:PEACE五部曲於疫情期間在兒童青少年的應用

受訪者         |  黃文怡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採訪 / 撰稿    |  陳倢伃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by Anshu A on Unsplash Q :請問 COVID-19 對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什麼? 可以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層次來說明: 認知方面 :對兒童青少年族群面對的最大考驗是認知彈性及問題解決的能力,需理解疫情帶來的生活調整與影響,並要能因應政府滾動式的調整,例如:過去出門不需要戴口罩,現在出門需要,配合不同的情境進行實名制、量體溫及消毒;或是過去孩子皆為實體教學,但因疫情的關係改為遠距線上教學,是否有足夠彈性調整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去適應生活的變化。 情緒方面 :媒體持續播報有關 COVID-19 的各式新聞,例如哪個地區多少人染疫、死亡、封城等,大量的資訊會讓年紀較輕的孩童他們不知所措,進一步引起焦慮的情緒,以及對孩子來說仍會出現對罹病的擔心及死亡的恐懼,同時也會對未來不可預測(如疫情發展變化、何時結束 ) 而感到擔心。這些未知的恐懼及對資訊的焦慮,都會引發孩子的情緒反應,包含緊張、擔心或害怕自己一個人,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也意謂著孩子正處於不安全的狀態,這些都需要大人協助理解及包容。家長可從旁協助他們安穩情緒,讓孩子青少年知道面對此環境可以如何調適。 行為方面 :孩子可能因為焦慮不安表現出重複詢問的行為(例如:今天有幾個人確診?在哪個區域?我們家附近有沒有?哪些地方不能去? ) ,也可能會發展出一些問題行為緩解焦慮,如:重複消毒及洗手;有一些孩子焦慮度過高,會覺得待在家裡比較安全,拒絕出門;或是與孩子討論時,孩子卻否認自己的情緒、想法,不願意討論,採取封閉行為來自我保護。有些孩子出門時可能會防護得很齊全,例如:曾看過孩子來醫院,大家都是戴口罩的時候,他就戴面罩、穿防護衣,外面再加穿雨衣、戴手套。 孩子在有情緒的狀態下,會想做一些行為來安穩自己,不管是重複的詢問、消毒行為,或是把自己防護的齊全,還是我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想討論,這些其實都是緩解情緒的保護行為。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Q :針對這次疫情提出了 PEACE 五部曲概念,我想請心理師

《心理誌》第59期–2:PEACE五部曲臨床運用一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孩子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短期腦心智功能介入

  受訪者        |  黃文怡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採訪 / 撰稿   |  陳倢伃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Q :在臨床上, COVID-19 對 ASD 個案可能帶來的影響有什麼? 依據國外研究結果, Colizzi 等人 ( 2020 ) 使用遠距問卷調查具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 (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 的家庭,以了解日常生活狀態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約有 93.9% 的自閉症兒童家庭因 COVID-19 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尤其是因為疫情而多出的空閒時間 ( 78.1% ) 和結構化活動的重新再設計 ( 75.7% ) ,以及約有 35.5% 到 41.5% 的 ASD 兒童表現出更強烈和更頻繁的行為問題 註 1 。 臨床上也可以看到 COVID-19 疫情影響 ASD 兒童青少年的個體及家庭,像是疫情剛開始出現時,孩子因為反覆觀看電視上重複播放的疫情相關資訊而導致焦慮度提高,致使出現不適切地行為而高度影響原先在日常生活中已建立的規律性,例如:堅決不出門或是出門時要求配戴高等級的全套防護、外出時不停地噴灑酒精消毒、原有固執行為頻率更加提高 …… 等等。此外,有些 ASD 孩子則是因為焦慮無法解除,致使表現出較高頻率的外化行為,像是:更無法聽從指令、易怒、口角衝突增加。而當個體親子之間互動上也會有較多的爭執。經過介入處理後,可以發現孩子內在有很深的焦慮,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知道該怎麼辦,進而使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受到情緒影響而變得干擾。 Q :針對 ASD 個案, PEACE 五部曲有不同的運用方式嗎?      PEACE 五部曲 的文宣是來自衛服部 心 快活平台 註 1 , PEACE 五部曲的英文字,分別為 P lay game (玩遊戲), E nhance the safety (強化安全感), A ccept your emotion (接納情緒), C hange behavior (改變行為), E ngage in life (投入生活)。當時提出最主要是想讓家長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在家中可以帶

《心理誌》第57期–3:職業重建系列一認知復健 VS 神經心理治療

受訪者: 郭乃文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採訪 / 撰稿 : 翁承澤  中原大學心理系臨床組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助理教授 Photo by  DS stories 認知復健   VS   神經心理治療 : 不同專業開始跨足認知復健領域之際,神經心理治療讓臨床心理師保有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 Photo by  Tima Miroshnichenko Q: 臨床心理師執行認知復健所需要的重要基礎知識為何 ? 如何訓練 ? 郭乃文老師表示,認知復健須先了解個案目前的腦心智功能及困難,以訂定合適的治療計畫,因此心理師需要具備臨床神經心理學、神經心理衡鑑及神經心理治療等相關知識, 其中又以臨床神經心理學最為重要 。此外,除了上述的三門課程以外,仍需再額外加入一門實務運用課程,此門實務運用課程不限定在臨床的範圍內,因為許多場域都可能需要認知復健或神經心理治療的相關知識,如 : 職業重建、長照,所以在被訓者掌握三門基礎課程後,仍需要加入第四門實務運用課程以協助被訓者整合相關知能。 在新進人員訓練方面,郭老師解釋,可以初步分成兩類,一類是在研究所階段就有相關的基礎知識及實務經驗者;另一類是完全沒有接觸認知復健領域者。有相關基礎知識者目前主要訓練的方式主要是靠 PGY 第二年選擇復健心理學門進行相關訓練,而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也有提供相專業人員認證。未修習過相關課程且沒有相關經驗者,則可至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接受基礎知識的訓練,之後可再進行專業人員認證。   Photo by  Anna Shvets Q: 在不同專業也投入認知復健領域的現下,臨床心理師的獨特點為何 ? “ 事實上,認知復健僅是神經心理治療的一部分而已,臨床心理師能做的事情比想像的還要多 !” 郭老師說明,臨床心理師進行認知復健並非只是針對個案缺失的能力進行訓練,我們也能運用神經心理衡鑑工具針對個案進行更精準的評估;我們還有執行心理治療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學相關的背景知識與生物學的訓練,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個案的情緒、行為、自我監控等能力,給予更全面的訓練及治療,並非只是著重在「訓練」或「復健」上。   Photo by  cottonbro Q: 何謂神經心理治療 ? 郭老師說明,神經心理治療是根據神經心理學為基礎的一種治療方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