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第59期–2:PEACE五部曲臨床運用一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孩子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短期腦心智功能介入

 

受訪者        | 黃文怡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 陳倢伃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Q:在臨床上, COVID-19ASD個案可能帶來的影響有什麼?

依據國外研究結果,Colizzi等人2020使用遠距問卷調查具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家庭,以了解日常生活狀態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約有93.9%的自閉症兒童家庭因 COVID-19 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尤其是因為疫情而多出的空閒時間78.1%和結構化活動的重新再設計75.7%,以及約有35.5%41.5%ASD兒童表現出更強烈和更頻繁的行為問題1

臨床上也可以看到COVID-19疫情影響ASD兒童青少年的個體及家庭,像是疫情剛開始出現時,孩子因為反覆觀看電視上重複播放的疫情相關資訊而導致焦慮度提高,致使出現不適切地行為而高度影響原先在日常生活中已建立的規律性,例如:堅決不出門或是出門時要求配戴高等級的全套防護、外出時不停地噴灑酒精消毒、原有固執行為頻率更加提高……等等。此外,有些ASD孩子則是因為焦慮無法解除,致使表現出較高頻率的外化行為,像是:更無法聽從指令、易怒、口角衝突增加。而當個體親子之間互動上也會有較多的爭執。經過介入處理後,可以發現孩子內在有很深的焦慮,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知道該怎麼辦,進而使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受到情緒影響而變得干擾。


Q:針對ASD個案,PEACE五部曲有不同的運用方式嗎?

    PEACE五部曲的文宣是來自衛服部快活平台1PEACE五部曲的英文字,分別為Play game(玩遊戲),Enhance the safety(強化安全感),Accept your emotion(接納情緒),Change behavior(改變行為),Engage in life(投入生活)。當時提出最主要是想讓家長在COVID-19疫情期間,在家中可以帶孩子安穩度過的方式。

    而臨床上,要直接套用原本PEACE五部曲的設計是不足的,且當ASD孩子腦心智功能的表現不同時,在治療素材的運用上就要有不同的設計與操作方式。

針對認知功能比較弱的孩子

可以嘗試兩種方式,一種方法就是按照PEACE的順序,依照步驟說明並與家長討論如何把在醫院中訓練的方式帶回家中執行,即從玩遊戲開始按照順序做到投入生活;另外一種方式是採Bottom-Up形式,先與孩子討論跟其生活有關的新習慣及情緒,將討論的結果套入架構,使其與PEACE對應。

    對家長來說的好處是,知道怎麼將PEACE運用在自己的小孩上。除此之外對於Bottom-Up形式先有細節執行方式,例如:洗手、健康習慣、維持生活,後續與個案討論時再協助他把這些方式整理成PEACE的概念。若個案的心智能力落後,可以先告訴他PEACE概念中的重點,之後再給予一個架構,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架構及其對應方式。

針對疫情期間的孩子,可以具體使用問題進行討論、澄清,協助發展正向概念及自我協助。

 

以下為舉例說明:

  • 首先進行名詞澄清,孩子知否知道COVID-19是什麼?COVID-19對生活的影響?

  • 疫情對他來說有什麼情緒感受、情緒感受地強度?使用情緒圖卡指認情緒或是評分的方式可以協助理解ASD孩子的情緒對應程度。

  • 確認孩子情緒背後的想法,像是詢問孩子緊張、害怕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提到覺得很多人生病、死亡,而也是這些擔心引發孩子過度的想像。

  • 再來與孩子討論如何協助自己問定、安心?例如:在疫情期間做哪些事情可以讓自己比較安心,孩子嘗試從生活中提出自我保護的經驗,例如洗手、戴口罩、噴酒精、量體溫。以及其他可以穩定安心的選擇,例如:玩他自己喜歡的玩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增加健康行為及健康習慣的引導,再讓孩子思考自己可以運用的健康型態,像是孩子提到學校老師有教可以用泡泡洗手,也會唸洗手的七步驟,或是吃健康食物、早睡早起,這些都是健康行為與生活的對應。

  • 最後問孩子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新鮮事可以做?目的是引導孩子重新把注意力投入生活中,例如:孩子提到可以學做家事,幫媽媽倒垃圾;也可以去練習玩新的玩具,例如溜溜彈珠。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綜上所述,針對此種Bottom-up的運用形式是先與孩子討論做法,再讓孩子理解這些做法跟PEACE五部曲間的關聯,討論完後再與家長解釋PEACE五部曲的意涵,以及孩子發想出來的對應方式是什麼,例如:健康行為及習慣就是PEACE裡面的C;維持生活的儀式或是嘗試生活中新事物,就是E投入生活。

針對認知功能較好的孩子

    認知功能優異的孩子本身可以理解PEACE架構,所以做法上應該是陪著孩子思考及討論每個步驟可以如何轉換自己可以運用的精隨,例如:玩遊戲可以轉換成什麼其他形式?強化安全感可以怎麼做?改變行為可以做哪些事情?該如何重新投入生活?進行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能力與討論之間的對應,例如玩角色扮遊戲可能已經不符合高年級孩子的發展水準,需要思考玩遊戲這個設計背後主要是可以搭配每個孩子的優勢能力,並展現出來。

 

以下為舉例說明:

  • P是玩遊戲,例如:這個ASD孩子的優勢是手作跟設計東西,以及正在練習電腦繪圖。所以針對P的操作就不是單純地玩遊戲,而是讓他連結自己的優勢,因為連結優勢可以帶出自我效能感,並且過程中的安穩可以轉換及協助孩子穩定。

  • E為強化安全感,例如:與孩子討論E的部分,孩子的分享是E就是健康行為,孩子就會說要做防疫行為,維持防疫好習慣。

  • A是接受情緒,因為當時防疫廣告中與情緒相關的就是「安、靜、能、繫、望」,孩子覺得這個口訣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安適感。

  • C是改變行為,孩子認為配合規定就是不同於以往的行為,所以他認為改變行為就是遵守防疫規定。

  • E是投入生活的部分,孩子想要用電腦設計衛教單張,隨著討論孩子的衛教文宣就修正地更精準。

綜上所述,針對認知功能優異的孩子,可以採用認知處理Top-Down的形式。並再與孩子或是家長討論如何轉換成生活形式、連結優勢,強化生活運用。


PEACE為什麼能安穩ASD個案的心理狀態?

當我們面對未知時會處在焦慮狀態,如果有一系列步驟可以依循、操作時,我們會相較比較安心。PEACE五部曲的設計是針對一般兒童,並讓家長可以陪同小孩一起操作,因此在臨床運用上需要轉換形式,針對孩子的狀態進行生態化操作的調整。

PEACE隱含神經心理學的概念,包括自我監控、注意力的轉移等。例如玩遊戲、討論疫情帶來的生活改變、強化安全感,其實這都是嘗試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緊張、焦慮的狀態轉移到其他相對較好的正向適應行為中;接納情緒要先了解自己現在是什麼情緒,覺察後再與其討論,過程中會做彈性的調整,治療原理就是我們常聽到心理學的名詞,要將其轉換成簡單易懂的做法,我覺得是不容易的地方。我們要知道實際執行時運用到哪些神經心理學元素,例如:接納情緒中運用到孩子的監控能力、認知彈性;改變行為中可能蘊含計畫、步驟,彈性調整。當越熟悉神經心理學知識,在運用上會更得心應手。

 

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Q:因為疫情的關係,假如個案暫時沒辦法到醫院進行療育介入時,可以怎麼協助家長在家中運用PEACE五部曲?

若孩子完全無法入院療育,可以使用遠距電話聯繫的方式,先與家長確認目前孩子在家裡的狀況如何,告知家長可在心快活平台中搜尋PEACE五部曲,直接向家長口頭說明操作步驟,並教導家長在家裡的進行方式。

因為遠距電聯並非實體教導,初期可能需密集向家長確認運用的困難及孩子的變化,進行的過程也可以邀請家長記錄執行的方式,作為具體討論的參考資料。並在過程中嘗試提高家長的動機,協助解決操作問題。最後,我們要理解家長在家中做行為調整是非常需要動機的,家長的「知道」跟「做到」之間還是有很距離,有時候雖然家長可以理解過程,也嘗試配合,可是實際生活上被很多瑣事卡住,沒有多餘的時間運用這些策略,故在目標設定、執行步驟上也要非常清楚地說明。

 

1   Colizzi, M., Sironi, E., Antonini, F., Ciceri, M. L., Bovo, C., & Zoccante, L. (2020).  Psychosocial and Behavioral Impact of COVID-19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 Online Parent Survey. Brain sciences, 10(6), 341.

現職 |
  •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臨床心理師
  • 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 會理事
經歷  |
  • 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 美國阿德勒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講師
學歷 |
  • 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 碩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