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6期夏季號-1:專訪寬欣心理治療所

鄭皓仁 | 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左)
受訪者鄭皓仁 臨床心理師 / 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
採訪者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寬欣心理治療所是台南十分具規模的心理治療所成立約六七年它位於育德一街的住宅區建築物是一幢很美麗的三層樓透天厝整體的設計就和這次主要受訪的所長鄭皓仁臨床心理師一樣有氣質就請大家跟著採訪小編走進寬欣一探究竟。 

(以下簡稱編)鄭心理師您好很謝謝您讓我們採訪想先請您介紹一下寬欣心理治療所的特色。
鄭皓仁臨床心理師(以下簡稱鄭)寬欣的服務內容包括心理評估、心理諮商、生理回饋、兒童遊戲治療以及企業員工成長與協助專案規劃(EAP)心理評估的部分,我們有成人情緒狀態評估、成人性格傾向評估、兒童智能暨整體發展評估、兒童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評估、兒童廣泛性發展障礙/自閉症評估、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評估。心理諮商的部分則包括了(1) 恐懼、畏懼、焦慮 、憂鬱或其他身心症狀。(2)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3) 生涯規劃與自我成長。 (4) 厭食、暴食等飲食疾患。 (5) 學業、生活、感情、家庭、工作適應問題。 (6) 兩性問題與性取向認同困擾。 (7) 青少年情緒、人際、行為問題 (8) 親子關係以及親職教養困擾。另外還有治療所引進最新的多媒體生理回饋儀器,採用「一對一的生理回饋治療」,由專業臨床心理師提供量身訂做的精準訓練。也針對兒童的部分做兒童遊戲治療。我們也有協助企業員工成長與協助專案規劃一般來說我們的收費標準心理評估2000~4000元視評估項目而定,心理諮商依照治療師的年資專長學歷經驗等,在1600~2500元的範圍內。團體課程500~800元視當次團體設計而定。


寬欣目前有幾位治療師運作方式?
鄭:寬欣成立了六七年了,都是穩定成長中,由原本的三位心理師都有一定的年資大家彼此支援合作後來工作量增加就新加人力目前有七位治療師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治療所特有的治療的模式,設計治療所的產品和活動因此我們是一個團隊模式像治療所的桌遊訓練產品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目前也和其它單位的合作像是實境遊戲兒童活動等雖然團隊運作的模式成本相對的比較高但也比較能發展出專業模式

寬欣是一幢很美的建築物裡面的空間更是令人驚豔,想請問是有什麼設計概念嗎
鄭:治療所是自宅我們特意找了一個三角窗有二個出口地不用大但就是為了治療所而設計也為了個案隱私有二個出口中間有樓梯也會有隔音的好處讓空間的區隔彼此諮商就不會干擾後面的會談室也有特別考慮到即使前面開會也不會被干擾二樓有一個特別設計有一個拉門同時可以變成團體室遊戲室會議室當初找的位置在住宅區原因是若在市中心個案會沒有停車位很不方便另外,個案都是預約治療所的個案來源大部分是口耳相傳網路也有,自己打來比較少因此即是在住宅區內也大多可以被找到。
 

據了解所長過去也是資深的醫院心理師後來自己進入社區出來開業對於目前也想進入社區的心理師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鄭:在院內的心理師必須就要把自己的名號打出來,演講完要和主辨單位交流要有和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像是到學校就要跟學校建立關係要和老師或輔導室認識像我們所內的某一位心理師在演講後留下來去了解該單位的特色,後來也因此發展了一些產品這是我們很缺乏的能力臨床心理師反而不擅長去和外人建立關係我認為界限是存在醫病關係但不是一般人之間我們有時會有框架不擅長和人互動建議應該要從金字塔中走出來因為我們太習慣被機構保護的專業人員,習慣別人來求助另外做行動心理師收入會有變動是正常的做行動要有合作固定轉給你的單位要有個人口碑如果有社會局或自費的個案就會很衡定如果做學校就會有寒暑假的波動在自費市場留住個案也是一個能力治療所一定會有個案就要看治療師留住個案的能力

 

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地區以南部來說治療所的密度十分高,這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鄭:台南比起其它地區的民眾不排斥做心理治療1415間的治療所加諮商所,算是密度很高的可能是比較人文。另外台南的教學醫院是成大和奇美健保要等很久,因此醫院也會轉介坊間的精神科診所若沒有自己的心理師所以也會轉介
另外台南近來有很多新的教育形態產生像是共學團自學,就會請我們去上人際課程而我們也有些業務是成長性的活動不見得是針對病人像是密室逃脫,或科學營讓孩子在遊戲中實驗課堂上教的。台南文化教育很盛所以我們不只是做病人也會有很多是一般活動

很感謝鄭所長抽空接受訪問
鄭:謝謝你今天來。


 





















受訪者介紹-臨床心理師鄭皓仁  (院長

學歷
·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經歷:
·  國家臨床心理師執照 
·  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會員 
·  高雄長庚醫院資深臨床心理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刊~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 文/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現代的資訊傳遞便捷,只要打開電視,地震、空難、火災、工傷、氣爆、搶劫、性侵或謀殺...等災難危機層出不窮,直接經驗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或倖存者),約有3%-58%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然而非直接經歷創傷的其他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也有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稱為替代性創傷症(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問題一:什麼是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看到別人受苦,很自然的,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想去關切受害者,看看有什麼事可以幫忙的,這是人性很美好的部份。 但若過於同理創傷痛苦,過度的去關心創傷事件的相關訊息,部分的人會產生如同經歷創傷般相似的負向情緒反應,當這些負向的感受開始干擾原本的生活時,就如同被捲入受創傷的痛苦漩渦之中,小心!這是替代性創傷。 問題二: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 1.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親密的人遇到嚴重的創傷。 2.頻繁接觸受害者的助人者,例如:社工人員、心理治療師、志工,此外,救災一線的營救人員、醫護人員、殯葬業者和新聞工作者,親臨創傷現場,也容易發生。 3.雖未直接接觸到創傷現場或受害者,但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網路,不斷接收到創傷事故的訊息,當個人心理上具脆弱性,像是幼兒、青少年、具焦慮或憂鬱等心理疾患病史者、敏感或情緒豐富者、經歷過創傷者、具慢性病史者、老人等,都是需要留心的。 問題三:如何辨識替代性創傷? 小孩可能突然出現哭鬧、不快樂、緊張、噩夢等負向反應,也可能出現不符年齡的退化反應,在遊戲和繪畫中可能反覆出現死亡或創傷相關的內容。 大人則可能突然的出現悲傷痛苦、過度緊張、不安、無助、害怕、混亂、易怒、不知所措、悲觀、失眠、噩夢、人際退縮等。 問題四:發現自己或親友有替代性創傷時,該怎麼辦呢? 發現自己出現替代性創傷症候群時,試著轉移注意力,減少接觸創傷相關的訊息,可以試著投入一些其他的活動,像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去旅行,或是安排規律的運動,可以的話,找親近信任的人,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身邊的人出現替代性創傷,可以做是陪伴和傾聽,不需要迴避談論創傷相關議題。如果是幼兒的照顧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