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7的文章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6期夏季號-2:日光、色彩、香氣滿盈的園藝輔助治療

封面介紹:以蕨類「海金沙」(也是台灣青草文化植物)為主體的聖誕花圈 受訪者 |  呂怡安   臨床心理師 採訪者 |  李咏庭   臨床心理師 一、一開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接觸「園藝輔助治療」? 從小我就喜歡植物。小時候父親買了毛利甚八所著漫畫「家栽之人」,故事主角是家庭裁判所的判事桑田義雄,他將 每一個青少年孩子視為珍貴的植栽,需要人們的呵護與了解,唯有明白「植物的習性」,才能給予最好的照顧。 [i] 「每個生命都不同。」 —— 這樣的想法後來就深植在我童年記憶中。 第一次想把植物帶進醫院,是一位安寧病房護理長邀請我去帶領心理治療活動。那時我還沒有接觸園藝治療或安寧療護,只是單純想著:「如果要以生命影響生命,注入生命的活力,或許可以陪大家種些植物!」 當時環境雖難實踐,緣分卻持續展開。有天我意外收到一封信 —— 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要開始培訓治療師了!當時我從醫院離職,正在思考下一步,一直心繫植物的我,決定走上這趟色彩繽紛的旅程,後來用了四年再從頭取得另一個專業認同,現在已是臺灣、亞太兩個園藝治療協會的註冊園藝治療師( Horticultural Therapist Registered, HTR )。 [ii] 二、您同時擁有臨床心理師與園藝治療師兩種專業,它們彼此間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嗎?在您的工作中,您又是如何結合這兩者呢? 我有一位個案,原是大老闆,中風後記憶力受影響,後來就過著居家田園生活。他熱情開朗,最喜歡去鄰居家打招呼、從鄰居菜園採點蔬菜回家烹飪。因為有大自然圍繞著他,才得以建立他完整一天的快樂生活。相反的如果沒有種植、收成、烹飪這樣趨近天性的工作,離開治療室之後,其心理復健工作可能窒礙難行。 園藝治療在近代有重大發展,是從二戰傷兵回到美國本土開始。傷兵有許多肢體受傷、 PTSD 、腦外傷與高等認知情緒功能的損傷。因醫院復健治療師人數不足,故開放全美 4000 多個花園俱樂部進入醫院服務、帶園藝活動,後來發現植物和園藝工作對舒緩情緒、促進動機、認知與肢體動作練習都很有幫助,從歷史上可以說園藝治療與復健醫學是一起發展的。 [iii] 因我過去受訓學習臨床神經心理學、心智功能不足之心理治療、復健心理學等,發現園療主要服務的個案與我原本關心的族群,從大腦發展、受傷到退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