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心理誌第44期秋季號-4:正念療癒力-在祝你好孕的路上陪伴你

受訪 |  胡美連   專科護理師          採訪 |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不孕夫妻可向「生殖內分泌科」求診,找出原因,並借助人工生殖科技,產下寶寶。但其過程往往冗長,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金錢,且往往不能保證一次就成功,像是人工授精平均約次有一次成功,而試管嬰兒則約次有一次成功,這段治療期間,不孕症夫妻往往承受著外人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卻很難對他人啟齒,更別提要如何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因此有時需要合併心理專業的協助。          本期心理誌特別採訪深耕於不孕症團體的資深護理師胡美連,請她為我們分享, 如何運用正念減壓療法,幫助不孕症婦女走出陰霾。 不孕症夫妻常會遇到的身心議題有哪些呢 ?      不孕不是病,是痛 !              當被醫師診斷不孕後,隨之而來的是~將夫妻間最隱私也最親密的性生活搬到桌面,並將內心的糾葛攤在陽光下,讓醫護人員完全介入,這種無法自主的無奈常常是造成壓力的原因。             國內外學者研究指出, 大部份不孕的婦女在經歷不孕經驗時,都覺得不孕是一種心理壓力,也是一種危機事件。 當被診斷為不孕時,除責怪自己、消極自我判斷外,也會自覺需對不孕負起責任;在台灣,傳宗接代觀念仍根深蒂固,加上台灣的文化強調有血緣關係的子女,才能沿續家族的姓氏,研究及臨床上均發現在面對不孕症檢查及治療時,妻子要比先生承受的心理壓力多很多,因此,婦女對家族生命的延續,背負著極重要的角色,所以當有不孕問題時,心理及社會層面上都會遭受高度的壓力及痛苦。             臨床上,常見的不孕夫婦的壓力情緒反應,包括 緊張、焦慮、失落、生氣、忌妒、否認、羞愧及睡眠障礙等,此外,因對人生失去控制,也會出現社交隔離、孤單感及低自尊等。 當初是什麼理由讓你選擇用正念療法來幫助不孕症婦女 ?              現今的醫學研究,發現身體與心理不再被視為兩個分離、互不相關的實體,整體健康不僅是生理方面,更涉及心理層面;研究發現,內心的心理壓力對身心整體健康具有莫大影響力,壓力如何減輕已是身心醫學的重要議題。              個人多年的臨床照護經驗發現,不孕婦女除需面對生活的不滿意及他人的眼光外,

心理誌第44期秋季號-2: 慶運心理治療所專訪

受訪   |  陳映程  臨床心理師          採訪   |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近年來有很多的臨床心理師為服務社區的民眾,從醫院單位走向自己開業,今天訪問的是設立在汐止的慶運心理治療所,陳所長擅常運用生理及腦波回饋的儀器達到大腦自我調節,在治療過程中讓個案能立即看到數據,是一種很不同的體驗,以下訪問內容將介紹一個臨床心理師如何秉持著自我理想,創立夢想中的治療所,以及介紹該治療所主要的心理服務內容: 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成立自己的事業一直都是我的夢想,因為我相信心理學的方法對人大有幫助,心理學家也不斷強調自我實現對自我的重要性,從大學時代慢慢接觸了心理學,畢業後先到精神專科醫院待了三年,後來有幸來到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擔任心理師十年。          這些日子以來我發現重複讓個案用照後鏡提起他們傷心的往事,對於人生不斷往前的生活道路並非良好的導航,而心理疾病的症狀大多與大腦神經科學非常相關,因此我對於生理及腦波回饋能夠提供即時與明確的訊號,自我調節生理及大腦的狀況非常著迷,透過閱讀大量文獻、買原文書開始慢慢鑽研其中的奧妙,一直到現在為止也還在學習中。          前幾年我開始在醫院開設自己的自費門診,主要工作對象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個案,我發現隨著工作的進展我的工作時間變得愈來愈長,我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能跟家人一起相處與度過歡樂時光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決定自己出來開心理治療所,由於我的孩子都是「慶」字輩,慶祝自己有這樣好運氣,故取名為 慶運 。 心理師執業生涯中,遇過印象中最有趣或最困難的例子         我將腦波回饋的技術從當初專門治療 ADHD 的個案 (編註: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慢慢轉化到自閉症光譜疾患、憂鬱症、焦慮症與失眠等,我發現腦波回饋對於智能不足的個案也很有幫助,因為注意力是學習能力的最前端,如果前面能改善後面的認知功能也都會提昇。          我曾治療過一位因為基因缺陷所導致智能障礙的個案,運用腦波回饋技術兩年多,療程大約是一百六十次,他從原本坐不住、容易分心、聽不懂大人指令、暴怒、情緒起伏大的狀況,到現在可以持續做完練習,對於大人的指令可以遵從,有社交性微笑,描述自己的心理狀態,刻板化行為減少,案母親甚至

心理誌第43期夏季號-5:打破毒癮世界的高牆

受訪   | 陳秀卿 臨床心理師          採訪   |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這一期心理誌專訪了在戒治所和毒品成癮者工作 15 年的資深臨床心理師陳秀卿,和我們分享在牆的另外一邊,毒癮的世界。 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這些使用毒品者,會這麼困難脫離毒癮?     “ 毒品 ” 這個詞,是法律上給他的定義,但這個東西一般人會去用,一定有他吸引人的地方,某種程度對大腦和心理有影響,讓我們感覺到不錯,感覺到好,所以人才會想要繼續用下去,只是他後面卻衍生生理上、心理上、行為上、社會層面的傷害,所以醫學上我們稱之為 ” 成癮物質 ” ,成癮物質就是會讓人上癮,會讓人不顧後果的使用它,而所謂 ” 毒品 ” 這個名詞,是法律上給的刻版印象,其實它就是有吸引力的東西,但是造成的傷害太大。 "成癮"是大腦的疾病, 雖然很多人很難接受成癮者戒了又再用,但它可能就像是其他慢性疾病一樣,是可能再復發的,再復發不代表著他沒有努力,沒有在進步,只是它疾病的性質就是這樣。 當它再復發的時候,就是再醫療和再治療,找出這次再復發的問題是什麼,趕快康復起來,維持穩定的生活,努力去減少再復發的頻率,拉長間隔時間,這是美國藥物疾病管制局的觀念,只是國內很少在做這方面的宣導。 一般人該怎麼樣去理解和接近這些人 ?     一般民眾都是站在圈外人的立場在看這個問題,他們很難了解,到底這些用毒品的人在想什麼?感受什麼?到底為何一直用?為何一直進進出出監獄?為什麼這麼難戒?這真的很難去了解!一般社會大眾都是站在圈外人的立場去看,如果說一般社會大眾真的要了解,是要站在圈內人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處境。     要站在圈內人的立場,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心理學說的 同理心 ,也就是要 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 ,為什麼他會再進來 ? 為什麼會一再的使用 ? 為什麼他說要戒又再使用 ? 所以到底他為什麼想用 ? 他的困難在哪裡 ? 或是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 身為吸食毒品者的親朋好友,該怎麼樣去幫助他們 ? 第一步:同理成癮者,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 第二步:照顧好自己。 我覺得當人和人之間有一些利益的衝突時,會很難去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著想,成癮者的親朋好友,為這些人做太多的時候,就會產生利益衝突,心理就會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