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5:走出「失業」的創傷,朝向人生另一階段的美好







作者: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走出「失業」的創傷,朝向人生另一段的美好


志銘因找我諮詢。他經常面無表情望著桌上,整個人像魂不見一樣了無生息。志銘在前公司打拼到五十幾歲加班、出差,樣樣配合。景不好,老闆說一起共體時艱,即使薪水凍漲、放薪假也毫怨言。原先期待在家公司一直做到退休,再來好好的享受退休生活,但卻在中年時期遇上公司虧損,人事縮編

還記當時是星期五的下班時間,從經理辦公室走出來後,我筋一片空白,我拒同事的晚餐邀,只有默默地收拾自己的西,離開辦公室,星期一我就沒有再進辦公室。

對許多人來說,工作不只是生活經濟源,是一人的值、成就的源,也是通往人生想的途從離開步入職場的那一刻,很多人於工作都抱持著多期待,並將工作視為生活的重心、生存的意義。

去十年生活不是工作,就是家庭,甚至經常了工作,牲與家人的相,卻換來如此下場, 老天真的很不公平!在工作了,收入也沒有了,整個生活失去重心。面對親友的關心,我都覺得好有壓力,希望能躲起來。我希望可以快找到下一個工作,但投了幾十家公司,履就像石沉大海一,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振作起來?裁員雖然是一個月前的事,但想到還是很難過、很想哭,深深疑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約只有十三年。從年輕到老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機率很低,即使體制完善的大公司,每幾年也會進行人員整頓,最近也時常聽聞大公司無預警停業及裁員,員工都是臨時被通知。因此,「失業」其實是成人生常見又無法預料的變數,它造成的害不只是經濟上的失,最的往往是那些看不的心理創傷,如個人值感及安全感的喪失。尤其是無預警失失業者可能會開始自我疑,對工作、人際的信念也始受到衝擊,因而造成心理調適的困,失眠、缺乏食注力法集中等問題油然而生

,我可以自己做什

  • 接受工作失落的情並給自己調適時間

雖然被迫失業很不舒服,但你不需要抑自己的情,強迫自己一定要堅強,並要求在短時間能爬。你必先接受「被裁」是法逆,並好好面業帶來負向情,接受生命中很多事情是常的。段期,你可以感情或生活重心暫時放在新的活、喜好,投入以前想學習沒機會學習的事情,重新去連結朋友與親人的關係,抓回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重新定生活的目

  • 即使有工作,也要持生活

在失業的這段期間,要生活安排的像在上班一樣有規律,甚至穿著打扮也不能馬乎。您可以時間規劃持生活的律性,例如,固定時間起床、完成某、固定時間回家、與家人相處、休息睡。除了安排面之外,也可安排修,提升工作技能、培養競爭能力,或是培養興趣、運動習慣。你也可以忙家,增加家人互、情感支持;你也可以安排志工,心社,增加自我成就感。生活律正常,不但可以持健康,也能為進入下一個職場準備調適時間

  • 重新檢視過去的職業經驗,重新涯方向

職場多年的你,投入下一職業之前,應當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經驗。了解自己的、弱能力,估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符合現今產業的需求,若有差距,可以在職訓或是照班,自己的能力,提升求職競爭力。若打算想要行,投入另一個較情、但缺乏經驗產業,必須評估自己了理想是否多投入多的精力、金時間學習,是否意蹲低姿,只求能有有展的機會,而家庭是否能夠給予鼓及支援。若在涯方向有所疑惑,也可到各地的就服站找尋專業的就業諮詢師協助。

  •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地向友透露待的消息

遭遇失業的人經常會採取「躲藏」姿態,認為自己不如人、是失敗的人,不好意思讓親友知道被裁員或業中。不過,人群索居,選擇隱藏只會讓自己更加孤立援,得不到支持及助;即使友從旁知道了,見了面也會覺尬「該不該談」。「失」只是一變動,不代表一子失若能建立如此知,對適當苦、求助,不但能夠緩解失業時的心理力,不一定能透過親友的牽線,得到更多就機會

如果家人失了,我可以如何助他

心情低落的失者是自己,我常常不知所措,想要忙,又害怕碰到方敏感的神,到底我友做些什
  • 不急著,只要多傾聽、多包容,少批、少比

在安慰人的總會期待自己的安慰是有功能的,因此一始就會急著想要予一些建議,但未了解對方的狀態下,給的建議往往無法貼近對方,反而增加壓力在工作上挫的人常需要的是聽眾,需要傾聽他在工作上遭遇到的困,理解他的失落情,支持他的感受;包容他因情低落,經常有消極的想法、脫序的行力感;體諒為顧及面子、壓力大而變得敏感易怒,並能夠陪伴他們進力的休,或交代任務給友做一些事情,以增加值感,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重心,有足緩衝時間新的工作或生活模式。批、比話語應儘量避免,如「人不被裁,而是你」、「都過這麼久了,怎麼還沒找到工作?」、「某某跟你一樣時間出社在都已做到主管職務...」。這些話不但沒助益,也會讓失業的人更加反感。如果你察到他們有持續有低落情緒,伴著失眠、任何事情都不感趣、注力散、不他人互,您不知道如何助他,可以陪同失者就醫,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作者簡介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為行動工作者,目前在新光醫院、台北市國中國小、就業服務處身心障礙職業重建中心等單位服務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