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5期-1:心理治療界右外野界外區的板凳選手

圖片取自: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E5%B0%8B%E6%89%BE%E4%BD%A0%E7%9A%84%E9%9D%92%E8%8D%89%E6%A2%97%E7%9A%84%E7%94%9C%E5%91%B3-%E8%A8%98-t/

作者 徐堅璽 臨床心理師

         詩人楊牧的故鄉在花蓮,他在<葉珊散文集>裡的自序,以右外野手的浪漫描述自己當年的創作心境(註1)。現在的我在花蓮已邁入第九個年頭,借用楊牧的比喻,目前的我彷彿也在心理治療圈的右外野,甚至是右外野的界外區。

 

【註1:一般棒球以右打者居多,若非刻意練習,業餘的右打者很難推打到右外野,所以右外野手常常可以一個人看著天空發呆】

為了更貼近大山大海的生活,來到花蓮

         我目前主要的身份是花蓮豐濱鄉高山森林基地的共同創辦人兼課程總監,但也在台灣各地帶領體驗教育或冒險治療相關課程,從休閒、教育、培訓,到療癒。

         回顧過往的成長足跡,在尚未來到花蓮之前,我是一位穿梭在大台北的社區與校園裡的行動心理師。在更早之前,我先後在不同的國中擔任了輔導教師及學校心理師。學生時代的我,每年都會帶領2~3個營隊活動,為營隊設計及帶領活動。童年時期,仍記得我不是在山裡,就是在海邊。

         我試圖拼貼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冒險治療取向的助人工作者:我喜歡自然與戶外,磨練了一段活動帶領的時光,成為心理師,在工作的初期經常接觸兒童與青少年,以及我遇見了體驗式教育與冒險治療,這些生活經歷似乎引導著我來到這裡

         八年前,我毅然決然搬到花蓮,為了讓自己的日常能更接近大山大海。五年前遇到一位布農族的朋友-小馬,在他們家族的原住民保留地上,逐漸展開高山森林基地的規劃與運作。雖然基地的營業項目與心理治療無關,臨床心理學的訓練仍深深影響著我。在這裡,我們結合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設計一系列的森林體驗來促進心靈的成長。右外野的界外區,是不是很適合來比喻我的工作場域?

 


高山森林基地的體驗特色

         以一個例子來說明高山森林基地如何執行跟心靈成長連結的森林體驗。我們有一個體驗項目叫做「找老鷹」,學員來到這裡會先聆聽部落的故事,這是一支從中央山脈遷移到海岸山脈的布農族,他們的遷移史成為這個體驗的底蘊脈絡,然後我會帶領他們吟唱一首布農族的歌謠,講述歌謠的內涵以及布農族如何透過聲音表達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吟唱帶領著他們進入這個關係,最後帶領他們攀爬一顆大樹,這棵大樹曾經是大冠鷲的家,這也就是把這體驗稱作:「找老鷹」的主因。當然老鷹不一定在,我們真正尋找的是老鷹的隱喻。

         在爬樹的過程,我會觀察他們的呼吸、動作,以及從言談舉止當中吐露的內在狀態,有人過於匆忙,提醒他們觀察周遭、撫摸大樹,放慢自己的步調;有人用力不恰當時,提醒他們覺察自己的動作,再做一些修正;有人感到害怕,我邀請他貼近自己的感受,多跟害怕相處一下;有人會出現過度的自我否定(哎呀!我爬不上去),我提醒他這也許只是想法,還不是事實。最後,我們會分享一些今天的體驗心得,讓他們帶回一些美好的感受或特別的領悟回家。


目前經歷的挑戰

         目前遇到的挑戰大致可分成外在與內在。外在最大的挑戰大概是經營管理這門功課,

以往自己一個人工作,似乎只要顧好專業,靠著口碑就能夠有穩定的客源,但是一個基地的運作不僅如此,要管理場地、研發商品、行銷宣傳、財務管理、建立團隊、培育人才,還要打理公共關係等等,加上基地所在位置偏遠,需要面對嚴峻的市場考驗。

         內在的挑戰則是跟自己的斜槓人生有關,由於服務對象(兒童到老人)、客群屬性(一般旅人、學生、家庭、弱勢族群、企業團體、政府組織)、處理議題(休閒遊憩、教育學習、輔導療癒)、工作地點(室內、室外皆有,包括:樹上、山上、腳踏車上等)非常多元,需要時常變化,雖然是一種樂趣,但因為要快速切換頻道、轉換思考,有時也會有吃不消的感覺,這也是考驗著自己能不能把常用來引導別人的心理學專業,也好好用在自己身上。

我的冒險治療夢想

         我經營高山森林基地的初衷是發展冒險治療,至今仍沒有改變。冒險治療應用的深度,從比較初淺的休閒遊憩到教育成長,然後逐漸深入成為輔助療法,甚至是主要治療。若從產業的角度來思考,休閒遊憩、教育學習、輔助療法與主要治療這四個層次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先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冒險式的休閒遊憩,才會支持冒險式教育學習的發展,另外也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冒險式的教育學習,才能支持冒險輔助療法的發展,以及最後支持主要治療的發展因此,我現在經營高山森林基地就是一個打底的工作,希望先把休閒遊憩與教育學習建立起來。

         我這個浪漫的心理治療界右外野界外區的板凳選手,也想善用花蓮豐濱跟台東長濱這兩個逐漸發展成結合在地體驗與旅行的雙濱生活區,作為我的療癒場域。我會想開設冒險治療取向的心理治療所,並設想工作方式會像是這樣:「個案來到我依山又傍海的治療所,先從簡單的談話與活動衡鑑他的狀態,然後為他計劃一連串的療癒體驗,也許是跟著部落工藝師學習編織,也許是到海邊跟著漁人去捕魚,也許是騎著單車漫遊田野,或者去爬一棵大樹,在樹上待個兩小時。我運用這些體驗做為處方,在他歷經冒險歸來,評估他的改變,再給予進一步的處遇建議。」這樣的做法聽起來很浪漫,不是嗎?


 ------------------------------------------------------------------------------

徐堅璽 臨床心理師

高山森林基地 共同創辦人/課程總監   https://www.gs-forest.com/

歷奇國際A-Team成員  https://ateamweb.com/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冒險治療委員會召集人 https://www.asiaaee.org/

杏語心靈診所花蓮分部主任 https://www.reangel.com/

學會網站:https://www.asiaaee.org/

高山森林基地官網QR-Code                                 



主責編輯:李炯德
校稿協助:蒙宛筠
版面編輯:辜煒焉

編輯團隊 | 出版發行委員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