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3:靜悄悄的墜落—談孕期流產的心理失落和創傷





撰文:孫莉晴臨床心理師

靜悄悄的墜落談孕期流產的心理失落和創傷

小娟拿著驗孕棒進到廁所裡,三分鐘後,裡面爆出驚叫聲:「是兩條線ㄟ!!」阿明興奮地衝進廁所,兩人開心的擁抱,就在這一刻,縱使寶寶還只是幾乎看不到的胚胎,還有10個月才會來到這個世間,但此刻在小娟和阿明的心中,寶寶彷彿已經誕生了,他們想像著寶寶會像天使般的可愛,但也害怕著寶寶是否沒有預期的完美。
長輩和朋友開始送來的衣物和用品,桌上堆起教養的書,小娟和阿明的世界開始在改變,他們開始規畫著等孩子長大後要換房子,該先給孩子取個小名。但是一個月後,正當兩人準備去領媽媽手冊時,醫生卻告訴這對爸媽,聽不到心跳了,問他們何時來產房把孩子拿掉,這對爸媽驚訝的說不出話來,心裡想著是弄錯了吧?還是我做錯了什麼?
兩個禮拜後,小娟和阿明去醫院拿掉已經出血而確定未活的小孩時,在等候室看見幾個等待生產的媽媽忐忑的坐在外面,小娟感到一陣刺痛,真實的感到心中的悲傷、憤怒和忌妒,長輩在一旁安慰著這沒什麼,是常有的事,叮囑著下次要注意些什麼,阿明在一旁滑手機,其實心裡不知所措,小娟覺得自己正獨自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手術結束後,小娟看著自己其實前後沒什麼變化的肚子,好像什麼都沒有變,卻什麼都變了

兩條線代表著新生命出現的喜悅,這帶來多少成就和滿足,但同時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卻也蟄伏在後,胎兒在母親身體中,有將近1/4的機率會無法成為嬰兒,懷抱著嬰兒夢的母親接到這樣的噩耗,就像從天堂上重重的摔落在地,這樣的摔落是如此無聲而孤獨,又因為這份和寶寶的關係幾乎只有專屬於父母,無緣的寶寶只有父母最確實感受過他的存在,尤其是母親,所以這樣的痛苦好容易就會被忽略,難用明確的語言去述說,也很難讓周遭的人了解。

失落的種類
流產的創傷之所以會如此隱諱複雜,是因為他牽涉的是多重的失落,包含失去胎兒自然伴隨的原初失落:失去和胎兒的關係、失去父母腳色、失去有個孩子的夢想等,然而,當父母和父母周遭的人也困難面對和處理這個原初失落時,可能會引發造次級失落,使這個失落更難復原,包含:
1.無法言述的痛:流產因為傳統文化的忌諱,對於視傳宗接代接代為女性重要價值的東方文化而言,流產甚至是不名譽和羞愧的,是一種失敗,因此很難和身邊的人述說這份傷痛,導致情感不被支持,壓力無處抒發,壓抑的結果反而造成更深的創傷,也造成人際的疏離感。
2.夫妻關係的轉變:原本夫妻關係互動的不協調和困難,可能因此次創傷事件被凸顯,夫妻關係的疏離或衝突,引發更多的壓力和傷害。
3.被究責:失去胎兒的父母,可能被清楚的指責和隱晦的暗示在孕期過程做錯了什麼,像是民間習俗有三個月不能說的禁忌、不能吃冰、不能動家具、不能參加婚禮等等,原本是在為小生命死亡的無常,找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但是這樣的解釋卻加深父母內心的愧疚和自責,更感到孤立無援。

創傷的表現
創傷往往威脅到自己和重要他人的生命,死亡帶來永遠的結束,也帶來了深深的悲傷和無力感,然而,孕期流產的創傷最難處理的部分是,我們甚至不確定胎兒流產是否可以定義為是一種死亡?還沒出生的胎兒和父母的關係是否存在?這也反映在社會文化裡面並不支持為死去的胎兒舉行正式的喪禮大部分的情況是,胎兒遺體交由醫院處理,父母幾乎不會看到死去的胎兒,這更加深父母對這份失落的困惑感,然而不論哲學思辨和學理上如何定位流產,父母是真真實實的經歷了失去孩子的傷慟,並引發深深的無力感和失控感。
為了因應這樣的失落,悲傷是很正常的反應,悲傷的歷程有益處理失落,促進之後的心理健康和心靈的成長,然而當正常悲傷無法適當的面對和抒發時,就會演變為複雜的悲傷歷程,這時就會干擾正常的生活、社交、人際,甚至婚姻關係。
正常的悲傷歷程包含了:
1.身體:胸悶、胃部不適、噁心、無力、呼吸急、肌肉疼痛、喉嚨有痰等等,出現一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如果初步排除生理問題,很可能是失落帶來的壓力反應。
2.情感:悲傷、生氣、自責、罪究感、焦慮、疲倦、無助、震驚、麻木、解脫感等。
3.想法:不相信、失去信心、責怪、反覆的想為什麼、心神不寧、對死去胎兒有所感應、異常經驗(輕微的和寶寶有關的幻覺)
4.行為:睡眠和飲食的改變、社會退縮、失去動力、相關的夢、嘆氣、呼喚、哭泣、無法專注、尋求靈性的解答。
然而,如果悲傷時間彷彿永無止盡,嚴重干擾了日常生活,或衍伸出物質濫用、酗酒、躁鬱症、過度恐懼等異常症狀,或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突然延宕性的爆發出強烈悲傷表現,或是以身體症狀和失控的不適應行為來表達悲傷,這些可能就需要謹慎地看待,必要時尋求醫療和心理諮詢的協助。

該如何照顧流產後的心
首先,接受流產本來就會帶來的失落和悲傷,不要急著要自己堅強起來,再來,嘗試用自己的速度,慢慢的把他表達出來,也許是找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哭一場,或是上網尋找相關的支持性社團,彼此互相理解和支持,也可以到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心理諮商的資源,和到心理診所或精神科,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能夠找專家談一談,或是讓醫師開些短期的助眠和心情安定的藥物,會讓這段時間舒服一點。
        也可以試著消化這份悲傷,可以寫信給未出世的小孩,告訴他妳的期待、愛和傷心,和她說說你的感謝,好好道別,可以用一些儀式化的方式寄給他,或者你也可以書寫日記來整理你的心情,和自己對話,或是用畫畫和黏土等創作來表達你對孩子的想念和失落,不論方法如何,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入自責的心情裡,記得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歷程,這不是誰的錯,但是既然胎兒來了又走了,一定有他來這世上的價值和意義,試著幫他找出這份意義來,並且相信,時間足夠,這份悲傷會逐漸緩和下來,並帶來新的生命領悟和力量。

備註:
1.參考書目
剝奪的悲傷(心理出版社)
誕生死(新苗出版社)
2.感謝我生命中第一個孩子,他促成了這篇文章,讓我知道走過悲傷歷程真的不容易,附上我那時候為他畫的畫,寫這篇文章時好不容易手忙腳亂的把深藏在櫃子裡的畫找出來,才發現原來悲傷永遠不會完全過去,但是如果你善待悲傷,他會成你生命中一份堅韌又溫柔的力量。




孫莉晴臨床心理師


是行動工作者,目前在輔大學輔中心、新北市國小輔導中心、戒治所、地檢署、新莊心理衛生所、兒福聯盟等單位服務。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