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士鳴臨床心理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
近期全聯會積極地推展能力取向之醫學教育(簡稱CBME),對於許多臨床工作者而言,CBME是一個不熟悉的語彙。首先,我先彙整醫學教育的發展進程:當前醫學教育之課程模式是以1910年之Flexner模式為基礎,到1970年代加入了問題中心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隨著能力取向或稱素養導向教育推重,1990年代也吹起能力取向醫學教育之學風,當時國內也引進了美國的六大核心能力為訓練基礎;而近期討論的可信賴任務評估(簡稱EPAs),則是21世紀(2000年後)所推展(Magzoud et al., 2024)。隨著醫學教育的推進,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訓練隨著需求而往能力取向訓練模式前進。
從2018年開始,筆者於全聯會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進行台灣臨床心理師六大核心能力建構,經過2018-2020年兩階段之研究,建構了臨床心理師之六大核心能力:專業知識力(A)、人際合作力(B)、臨床實務力(C)、醫療整合力(D)、同理倫理力(E)與學習成長力(F)等六大核心能力(黎士鳴等人,2019)。筆者於2021年任教於東華大學,並開始推展能力取向之教學模式,以團體治療課程為例,參照六大核心能力(黎士鳴等人,2019)以及專業發展五階段模式(圖1)(黎士鳴等人,2020)發展學習里程碑,作為學生自主學習之參照依據,並且已完成8周團體方案與進行成效分析,最後參與相關研討會(如:臨床心理學年會、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為可信賴任務(EPA)。課程模式如下圖2。透過里程碑之自我檢核以及EPA的要求,學習者於2023年參與年會,共發表七篇口頭報告(圖3),另因2024年適逢能力取向之主題,帶領同學進行相關的實證報告(圖4)。2024年彙整教學成果投稿至中華團體心理治療(黎士鳴等人,2024)。
![]() |
圖1 專業發展階段 |
![]() |
圖2 能力取向課程模式 |
![]() |
圖3 2023年會報告 |
![]() |
圖4 2024以六大核心能力為主軸 |
〈團體治療訓練模式:以臨床心理師六大核心能力為例〉刊登於《中華團體心理治療》中,該文邀請長期進行團體治療與訓練的實務工作者一起撰寫,彙整了團體心理治療之訓練模式(包含:融合課程模式、螺旋模式等)、能力培育的發展階段(彙整成播種、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等五階段),以及以2023年之課程為例,透過學習里程碑做為學習地圖,並以此作為自我檢視與學習引導之策略。在整體成效上,參與課程同學皆完成8週團體方案且進行成效分析,並於2024年參與臨床心理學年會,報告課程整體成效以及六大核心能力之培育模式與成效分析。本課程以六大核心能力為基礎,透過傳統講述、體驗團體以及實務演練等多元教學模式,佐以學習里程碑作為自身學習之檢核,讓同學們如同植物成長般,從知識的播種,慢慢成長成專業之樹,在實務工作中開花與結果(圖1)。
參考文獻
Magzoud ME, Taha MH, Waller S. et al. (2024). Going beyond competencies:
building blocks for a patient- and population-centered medical curriculum. Medical
Teacher, 46 (2),1568-1574.
黎士鳴*、黃瑜珮、車先蕙、李昆樺、謝蓮芳(2019)。台灣臨床心理師核心能力之
建構:實務工作者的觀點,臨床心理學刊,13(1/2):13-24。
黎士鳴*、李昆樺、蔡宗延、吳晉祥、張維紘(2020)。如何提升校園反毒人士的專
業素養:學習里程碑的建立與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39-144。
黎士鳴*、蔡宗延、杜家興、陳進鴻 (2024)。團體治療訓練模式:以臨床心理師六
大核心能力為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3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