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第62期-9月版:全球移動力──留守兒童夏令營

 作者:黎士鳴臨床心理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 

            蔡宗延臨床心理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 

            邱郁淞/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生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全球移動力是基本的配備,而心理師可透過參與國際研討會或海外志工服務來展現全球移動力。黎士鳴心理師發展全球移動力GLOBAL模式,說明公民力、語文力、職涯力、人際力、文化力與生活力是推展全球移動之核心能力,其中文化力與生活力更是影響異地適應(黎士鳴、湯堯,2018, 2023)。走入異國他鄉,透過融入在地生活,體驗當地文化,讓全球移動不只是旅遊,更是學習在地生活。


   從2023年起,黎士鳴等人帶領東華大學諮臨系同學展現全球移動力,跨越海峽到中國進行留守兒童夏令營。留守兒童泛指家長離鄉背井工作,被留在鄉村交由祖父母或親戚照顧的兒童(Huang et al., 2018),在中國有33%偏鄉兒童為留守兒童(Zhang et al., 2022)。由於留守兒童大部分由年長的祖父母照顧,經常出現營養不足或缺乏關懷,甚至產生行為偏差或心理困擾 (Zhu, Wang & Pan, 2023 )。近年來,陸續有一些創新方案來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如以優勢觀點所發展的幽默ABC方案( Duan, Yu, Tang, 2023 )或者是採用創客為基礎的夏令營(黎士鳴、黃毓蓁、侯奕慈,2024)。2024年來到晉江,以在地文化為基礎,透過體驗式課程來促進親子互動。今年2025年,更進一步與泉州師院合作,透過兩地學生之合作,更加深化文化體驗課程。


   在文化體驗的課程中,採用在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媒材(如:漆扇、紙燈籠香牌等),透過創客模式來提升學習動機與文化體驗。以漆扇為例,漆扇融合了傳統工藝與藝術創作,透過親身操作與藝術創作的歷程,讓參與者在實作中理解文化、在美感中發現自我。過程中以扇子為載體,或勾或攪或輕柔,讓傳承千年的大漆重新躍動於扇面上,建立文化、美感及情感的深層連結(圖1)。


圖1  漆扇製作

  晉江位於泉州,是古代海上絲路的重要據點之一,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閩南文化、華僑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相互交融,是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匯流之處。晉江有許多文化景點與特性場域,適合親子共遊與體驗文化(圖2)。心理師們將國內的親子日之經驗,帶到中國來推動親子日,以在地特色文化景點為場域,創造親子美好的假日時光。

圖2  古蹟巡禮

  文化體驗學習採用Kolb(2015)提出的體驗學習理論,該理論將學習歷程分成體驗(experience)、反思(reflection)、抽象概念化(thinking)、主動實驗(acting)等四個步驟,學習者可透過此四步驟的循環歷程來產生學習效能。到了2021年,Kolb援用心理學的聚焦、流動、覺察和專注這四個學習內涵,發現高度體驗學習的關鍵因素:「在場(presence)、體現(embodiment)、新奇的事物(novelty)」(李如恩,2022)。參照體驗學習理論,將文化體驗活動加入「在場」、「體現」、「新奇的事物」這三個元素,透過身歷其境與手作活動,來創造高度的體驗學習經驗。不論是漆扇、香牌等手作活動以及假日親子遊,都可透過在場、體驗與新奇等元素來促進文化體驗學習之效益。


  以留守兒童夏令營為平台,國內的心理師跨過海峽,帶領大學生以志工服務來體驗在地文化、展現全球移動力,並且展現SDGs(如:優質教育)之精神。在過程中,不只是展現GLOBAL能力,更是推動國際合作及體現SDGs之精神。



參考文獻

李如恩(2022)。試論高等教育如何實踐SDGs。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0),163-177.

黎士鳴、湯堯(2018)。全球移動力GLOBAL模式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59-264。

黎士鳴、湯堯(2023)。全球化校園教育指標之發展-以GLOBAL模式為例。校行政,(143),

     196-225。

黎士鳴、黃毓蓁、侯奕慈(2024)。跨過海峽來創客-留守兒童夏令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

     130-135。

Duan, W., Yu, X., & Tang, X. (2023).“Humor A B C” Program: Specific strength intervention 

      in facilitating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24 (4), 1605–1624.

Kolb, A. D. (2015) .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Huang, Y., Song, Q., Tao, R., Liang, Z. (2018). Migration, family arrangement, and children’s 

      health in China. Child Dev, 89, e74–90.

Zhang, X., Hong, H., Hou, W., & Liu, X. (202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eer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6(1), 56.

      https://doi.org/10.1186/s13034-022-00485-8 

Zhu Z, Wang Y, Pan X. (2023). Health problems faced by left-behind children in low/middle-income 

      countries. BMJ-Global Health , 8, e013502.


《心理誌》第62期-6月版:2025網路成癮防治學術研討會 聚焦臨床實踐與政策應用 邁向更安全的數位生活

作者:陳東家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暨成癮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

 隨著網路科技蓬勃發展,手機、社群媒體、線上遊戲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依賴網路也帶來新的心理健康挑戰,特別是青少年族群,出現注意力下降、情緒困擾、人際退縮、甚至學業與家庭衝突等問題。為回應這股日益嚴重的網路成癮問題,並強化臨床與政策應對能量,由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指導,亞洲大學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亞洲大學心理系及亞大附醫臨床心理中心主辦,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單位合辦的「2025網路成癮防治學術研討會:網路成癮的最新發展與臨床實踐及政策應用」,於2025515日在亞洲大學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


 此次研討會吸引超過500位醫療、教育、社政領域的專業人員與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長、教師實體或線上參與。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最新的國際研究分享、臨床實務經驗與政策討論,推動我國網路成癮防治工作走得更深、更廣。


 開幕式由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教授主持,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專門委員洪嘉璣代表政府表達對此議題的高度重視。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孟璋與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昆樺也分別致詞,肯定這場研討會在政策、學術與實務之間的橋樑角色。


柯慧貞副校長開幕致詞


洪嘉璣專門委員致詞


李昆樺理事長致詞



柯慧貞副校長演講


 本次研討會最受矚目的主題講座,特別邀請到國際成癮研究領域的權威——美國耶魯大學Marc Potenza教授,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說明行為成癮(如網路與遊戲成癮)如何與情緒調節、衝動控制有關,並分享其在臨床治療與預防策略上的實務經驗。另一場專題由高雄醫學大學精神醫學部柯志鴻教授主講,探討「遊戲障礙症的分類與個別化治療」,呼籲未來介入模式應兼顧個體差異與動機基礎,避免一體適用的介入方式。


Marc Potenza教授演講


柯志鴻教授演講


 研討會另一個溫馨亮點,是結合「臨床心理師節」所設置的專場,邀請四位臨床心理師從不同面向分享他們在網路成癮防治上的深耕與創新。包含日安心理治療所吳詠葳博士談及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輔導策略、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張琦理事長介紹社區層面的預防性介入、南投醫院張瑋哲臨床心理師從學術研究走向實務應用的經驗,以及亞洲大學葉品陽助理教授展示AI如何應用於成癮風險預測與追蹤。



吳詠葳博士演講


張琦臨床心理師演講


張瑋哲臨床心理師演講



葉品陽老師演講


 此外,兩場專題論壇也引起廣大討論。第一場論壇關注「網路過度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廖御圻副教授與柯慧貞副校長分別從腦功能、學習表現與情緒行為層面,分析網路沉迷對青少年發展的長期影響。第二場論壇則聚焦於「中小學校園禁用手機的利與弊」,邀請桃園市與台南市教育局代表分享在政策實施上的實務挑戰與配套措施。


論壇1:「網路過度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與因應」主持人及講者合影


論壇2:「中小學校園禁用手機的利與弊? 因應與配套措施?」主持人及講者合影


 整場研討會從早上至傍晚,內容豐富、議題緊扣社會現況,不僅深化了專業對網路成癮問題的理解,也促成跨領域交流合作。與會者表示,此類活動不僅強化臨床與實務知能,也有助於未來在學校、社區及家庭推動更合宜的預防與介入行動。


現場嘉賓合影1


現場嘉賓合影2



 在數位生活已不可逆轉的今日,網路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健康的使用習慣與及時的心理支持,才是守護自己與孩子的關鍵。研討會最後呼籲,政府、學校、家庭與社會各界,應共同正視網路成癮問題,投入更多預防教育與心理支持資源,一同為打造更健康、更安全的數位環境而努力。


臨床心理師節系列活動現場問答


臨床心理師節慶祝活動:臨床心理師在網路成癮防治的深耕與創新嘉賓留影


[國際研討會與交流活動]2025.06活動預告

<第十屆國際冒險治療研討會>

時間:2025.06.27~2025.7.01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


研討會主題:

     「自然的療癒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Nature)」揭示在現代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大自然為我們的身心帶來了慰藉。它不僅能減輕壓力和焦慮,還能促進身體健康與心靈澄淨。科學研究證實,花時間在自然環境中可以減少壓力、增強免疫系統並提升認知能力。除了這些實質的益處,大自然還能激發敬畏之心,讓我們重新欣賞這個世界的美麗與精妙。無論是透過健行、園藝,或僅僅在戶外放鬆,擁抱大自然的療癒力量,都提醒著我們與地球之間深厚的連結,並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往身心靈健康的道路。


報名資訊:https://asiaaee.neticrm.tw/en/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07
或洽
黎士鳴心理師:03-8905650

《心理誌》第62期-6月版:阿里山賞櫻趣──社區心理健康促進活動

作者:黎士鳴臨床心理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 

            蔡宗延臨床心理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 


春暖花開時光,雲林縣的臨床心理師們與在地的社福單位,一同發想在地化的社區服務模式,由黎士鳴臨床心理師邀請蔡宗延臨床心理師一起建構春季賞花之親子遊活動,以3月為基礎,選擇阿里山或杉林溪等森林遊樂區,自籌經費帶領雲林縣的單親與脆弱家庭,一同走出戶外,享受自然。在其中,每年針對個案之需求,透過文獻之彙整發展適性化的介入策略。以下介紹近五年的推動方式。


  • 2021年:以阿里山為場域,辦理「幸福賞櫻趣」,透過賞櫻活動的歷程,來感受休閒活動,並在回程中以小團體的方式進行分享與強化正向特質(黎士鳴、林義傑、蔡宗延,2021)。
  • 2022年:與東華大學諮臨系學生合作,以杉林溪為場域,參照正念BREATH方案來設計分站遊戲,由心理師帶領著社區家庭進行闖關(黎士鳴等人,2022 )。
  • 2023年:以綠色療癒為基礎,心理師將體驗活動設計成學習單,以阿里山的登山步道為基礎,透過踏青的過程體驗GREEN之內涵(黎士鳴等人,2023 )。
  • 2024年:針對網癮及特殊家庭,以阿里山森林步道為基礎,進行森林浴活動,同時進行反思自我、人際與大自然之3C模式(黎士鳴、黃譯鋒、林義傑,2023)。
  • 2025年:加入阿里山新建構的山水療癒步道,根據參與者的需求選擇其適合的步道,在其中由心理師帶領著成員體驗心理療癒(HEAL-ing)──看到希望(Hope)、彼此增能(Empower)、調適身心(Adaption)與發現意義(Life Meaning)──的過程(黎士鳴、陳進鴻、徐秀菊,2023)。


        今年的「阿里山櫻花趣」活動採用森林療癒HEAL-ing 模式,由心理師陪同成員(包含單親家庭、曝險少年、社區居民等),透過HEAL-ing模式,來體驗森林療癒,活動內容包含啟動五感知覺、漫步森林步道以及分享自身體驗(表1)。


表1 賞櫻趣流程

   採用幸福階梯評分,結果發現出發前為5.78 (SD=1.87),活動結束後為8.73(SD=1.73),有顯著差異(T=-5.658, P<0.001)。從回饋中發現,成員體會到「大自然是療育場所」並且感受到「疲憊的心都被綠色療癒了」;在漫步森林步道的過程,「感謝夥伴們每年參加活動,在過程中爬山是辛苦的,但是大家都努力走完且互相支持鼓勵,重點是每年都願意再參加活動,讓人感動!」。


視覺-找五種花

阿里山賞櫻趣


   親近自然有益身心健康,臨床心理師們以自身實踐為典範,發揮愛心捐款租車,邀請脆弱家庭或單親家庭等成員,一起感受自然療癒,並且每年透過讀書會閱讀相關文獻來建構方案,以提升整體效能。在長期的耕耘下,「賞櫻趣」成為在地社區的定期活動,也是實踐專業與社區服務的時光。



參考文獻

黎士鳴、林義傑、蔡宗延(2021)。網癮處遇新模式:單親爸爸俱樂部之六藝親子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1),140-145。

黎士鳴、李昀珈、賴儀錚、沈亞萱、王盈茹、王鈞琪、林義傑(2022)。親子森呼吸:BREATH方案之社區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9),193-199。

黎士鳴、黃譯鋒、陳進鴻、蘇庭萱、楊雅惠(2023)。健康促進:GREEN模式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2),126-133。

黎士鳴、陳進鴻、徐秀菊(2023)。藝術療癒HEAL-ing模式初探。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12(9),166-175。

黎士鳴、黃譯鋒、林義傑(2023)。親近自然-3C模式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10),157-163。

【515臨床心理師節】新聞:讓心不再迷路!515臨床心理師節邀你一同用愛與理解為心靈導航


每年5月15日是台灣的臨床心理師節。今年,正式邁入20週年的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麋鹿青春 臨心導航」為主題,於官方臉書中分享了一系列宣導圖文與短片,希望能親近社會大眾,讓大眾更加理解臨床心理師作為醫事人員的工作範疇與專業角色。

孩子從新生到成年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難題與挑戰,尤其到了青少年階段,諧音「迷路」的麋鹿角色,即代表這些遭遇成長困境的青少年們。而從大腦神經功能角度來理解孩子情緒行為議題的臨床心理師,即是家長和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在數位成癮氾濫的年代,面對自閉症(AS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焦慮症等各種疾患名稱滿天飛,苦惱於教養與教學難題的最佳導航與救援神隊友。

然而,除了專業陪伴家庭與學校解決孩子成長遇到的問題,臨床心理師的工作範疇也包含中高齡層,並遍及社區、企業、醫療機構、司法機關等社會各場域,從心理健康到職涯重建,臨床心理師都以專業提供協助,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515臨床心理師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吳孟璋理事長暨第七屆理監事們邀請大家一同慶祝,讓大家知道,在人生的各個旅程裡,臨床心理師都在!讓我們一起用愛與理解,陪伴孩子,也陪伴自己,走出最好的人生。


想了解更多臨床心理師的解方,以及更多515臨床心理師節相關內容與活動詳情,歡迎至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515CPFTW查詢。

【515臨床心理師節】專題:臨床心理師的雙向陪伴解方:協助孩子,也照顧家長


你的孩子有出現下列情況嗎?

  1. 喜歡玩3C,但很難經由提醒就停止不玩。
  2. 情緒調整困難,包括易怒、過於緊張、悶悶不樂,影響學校生活與適應能力。
  3. 在人際互動與溝通上有些困難,可能是交不到朋友,或一不小心就過度主導甚至爆氣。
  4. 學習表現明顯落後同年齡孩子。
  5. 專注時間無法如同年齡孩子一樣長,容易分心。
  6. 行為衝動、干擾別人。

 

面對這些未知困境,孩子與家長若感到恐懼與擔憂都是正常的。此時,只要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臨床心理師就能透過認知、社交、情緒與遊戲能力等評估,協助您了解孩子的弱勢與潛力,幫助您更認識孩子,一起試著接納困境,調整與孩子的教養方式,讓彼此不被恐懼感淹沒。


以下,就讓臨床心理師們與你分享一些專業解方吧! 


洪偉智臨床心理師教您四招改善兒童焦慮

  1. 身體覺察練習:引導孩子辨識焦慮時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手腳僵硬),並學習用語言描述感受。
  2. 4-6呼吸法:教導孩子吸氣 4 秒、吐氣 6-8 秒,家長可陪同練習,同步穩定情緒。
  3. 活動轉換策略:焦慮當下進行「握拳放鬆」練習:讓孩子觀察手掌從緊握到鬆開的變化,轉移注意力。
  4. 情緒認知觀察:可設計「情緒日誌卡」,將焦慮的事情寫下來,親子一同判斷哪些是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


鍾世明臨床心理師提供三招進行數位排毒

  1. 建立明確原則:與孩子討論每日3C使用時段(如飯後30分鐘),並嚴格執行「時間到就暫停」。
  2. 替代興趣培養:家長帶頭示範「放下手機」,規劃家庭活動(如桌遊、戶外散步),取代數位刺 激。
  3. 優先順序引導:將3C使用設定為「完成正事後的獎勵」,例如:「寫完作業後才能看影片」。


馬心怡臨床心理師建議三步緩解親子衝突

  1. 了解孩子優缺點:客觀探索孩子的優勢與弱點,並用開放視角理解孩子的世界,找出適合他的協助方法。
  2. 給予雙向肯定鼓勵:父母對孩子的肯定非常重要,適時的看見與鼓勵能帶給孩子強大力量。
  3. 別忘了照顧自己:維持良好的精神、體力、情緒,才能接住孩子的需求,避免因疲憊而加劇衝突。

《心理誌》第62期-3月版:核心能力如何教?──以團體治療課程為例

作者:黎士鳴臨床心理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

      近期全聯會積極地推展能力取向之醫學教育(簡稱CBME),對於許多臨床工作者而言,CBME是一個不熟悉的語彙。首先,我先彙整醫學教育的發展進程:當前醫學教育之課程模式是以1910年之Flexner模式為基礎,到1970年代加入了問題中心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隨著能力取向或稱素養導向教育推重,1990年代也吹起能力取向醫學教育之學風,當時國內也引進了美國的六大核心能力為訓練基礎;而近期討論的可信賴任務評估(簡稱EPAs),則是21世紀(2000年後)所推展(Magzoud et al., 2024)。隨著醫學教育的推進,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訓練隨著需求而往能力取向訓練模式前進。

   從2018年開始,筆者於全聯會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進行台灣臨床心理師六大核心能力建構,經過2018-2020年兩階段之研究,建構了臨床心理師之六大核心能力:專業知識力(A)、人際合作力(B)、臨床實務力(C)、醫療整合力(D)、同理倫理力(E)與學習成長力(F)等六大核心能力(黎士鳴等人,2019)。筆者於2021年任教於東華大學,並開始推展能力取向之教學模式,以團體治療課程為例,參照六大核心能力(黎士鳴等人,2019)以及專業發展五階段模式(圖1)(黎士鳴等人,2020)發展學習里程碑,作為學生自主學習之參照依據,並且已完成8周團體方案與進行成效分析,最後參與相關研討會(如:臨床心理學年會、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為可信賴任務(EPA)。課程模式如下圖2。透過里程碑之自我檢核以及EPA的要求,學習者於2023年參與年會,共發表七篇口頭報告(圖3),另因2024年適逢能力取向之主題,帶領同學進行相關的實證報告(圖4)。2024年彙整教學成果投稿至中華團體心理治療(黎士鳴等人,2024)。


圖1 專業發展階段

圖2 能力取向課程模式

圖3 2023年會報告

圖4 2024以六大核心能力為主軸


〈團體治療訓練模式:以臨床心理師六大核心能力為例〉刊登於《中華團體心理治療》中,該文邀請長期進行團體治療與訓練的實務工作者一起撰寫,彙整了團體心理治療之訓練模式(包含:融合課程模式、螺旋模式等)、能力培育的發展階段(彙整成播種、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等五階段),以及以2023年之課程為例,透過學習里程碑做為學習地圖,並以此作為自我檢視與學習引導之策略。在整體成效上,參與課程同學皆完成8週團體方案且進行成效分析,並於2024年參與臨床心理學年會,報告課程整體成效以及六大核心能力之培育模式與成效分析。本課程以六大核心能力為基礎,透過傳統講述、體驗團體以及實務演練等多元教學模式,佐以學習里程碑作為自身學習之檢核,讓同學們如同植物成長般,從知識的播種,慢慢成長成專業之樹,在實務工作中開花與結果(圖1)。


參考文獻

Magzoud ME, Taha MH, Waller S. et al. (2024). Going beyond competencies:

building blocks for a patient- and population-centered medical curriculum. Medical

        Teacher, 46 (2),1568-1574.

黎士鳴*、黃瑜珮、車先蕙、李昆樺、謝蓮芳(2019)。台灣臨床心理師核心能力之

        建構:實務工作者的觀點,臨床心理學刊,13(1/2):13-24。

黎士鳴*、李昆樺、蔡宗延、吳晉祥、張維紘(2020)。如何提升校園反毒人士的專

        業素養:學習里程碑的建立與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39-144。

黎士鳴*、蔡宗延、杜家興、陳進鴻 (2024)。團體治療訓練模式:以臨床心理師六

        大核心能力為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30(3):2-18

[國際研討會與交流活動]2025.03活動預告

〈災後正念減壓〉

        法國梅村為一行禪師所建立的禪修中心,在梅村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包含進食、行走、共聚喝茶等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
        面對0403將近一周年之時間,邀請梅村正念團隊來花蓮,協助正念減壓課程,希冀帶來專業交流與社會實踐。

時間:2025. 3. 20 14:00-17:00
地點:東華大學 人社二館 B101(暫定,將依報名人數調整場地)
講師群:法國梅村 正念團隊
報名請洽:黎士鳴 心理師 03-8905650

《心理誌》專欄──臨床、心理,有時還有法規:臨床心理師,怎麼做著、坐著就上法庭了? ──論保密義務與拒絕證言權

        |臨床心理師時刻關注民眾的心理健康,然而,在執行有品質的臨床心理服務時,是否也記得兼顧自己的相關權益呢? 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那工作權益當然就要靠全聯會囉!即日起,此專欄將不定時刊登法普文章,探討臨床心理師執業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容易產生誤解或根本沒有注意到的法規細節,當然,也會提醒大家合法的因應之道!請擦亮雙眼,法規加油站,來囉~|


Image by succo from Pixabay

作者:臨心全聯會法規諮詢委員會 楊如泰委員 呂嘉寧召集委員

        臨床心理師在醫事機構坐著與當事人進行評估與會談,然而,若當事人上法庭,傳喚、指定心理師時就得跟著上法庭,如果不予理會,法院傳票一來,更有拘提或科處罰款風險,在台灣真的會發生臨床心理師做著、坐著就上法庭了。


        看著美國影集怪物:梅內德斯弒親兄弟檔》,主角兄弟檔向其治療師坦露弒親細節,治療師私下錄音留檔,結果該治療師竟與女性案主發展婚外情,更向其洩露他人的會談內容,女案主之後透過密報警方,讓整起事件進入逮捕與調查程序。原以為是戲劇張力製作種種誇張情節橋段,細細查詢新聞報導檢視事實,結果該治療師竟真有違反倫理行徑,還遭到吊銷證照的結果。正經探討該劇情主軸發展,面臨法律問題的當事人向治療師揭露自身秘密,其實正是考驗保密義務的議題,在台灣刑法第316條規範,心理師與業務上佐理人不得無故洩露因業務知悉的秘密,當然前述劇情發展因該治療師與案主談感情已在倫理的天平上傾倒、應當受罰。


        全聯會法規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稱法規會)收到會員來信詢問當事人指名心理師提供治療報告作為法庭證據,可否使用近期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來施行心理師的拒絕證言權。法規會探究法律規範後,逐漸發現心理師雖有拒絕證言權,但臨床心理師並非擁有決定權的角色,而是仰賴當事人的允許或拒絕。


        保密義務這張王牌的效力原來在法律上如同明朝劍斬清朝官,本以為可遵循心理師法第17條、醫療法第72條、刑法第316條站穩腳步、據理力爭,或許還能展現崇高的遵守諾言-保密義務之形象,結果傳票一來(也許還是案主委託律師提出要求),也不得不站穩腳步上法庭。


        回顧臨床心理師養成過程中肯定對於保密義務有相當多的探索,核心意義應是重視承諾,案主真心訴說的秘密交付到臨床心理師手上,倫理義務責任所趨,勢得保護好這個秘密,透過劃立案主紛擾現實世界與治療室空間的分野界線,才可能讓案主從這個承諾中獲得安全感。


        秉著保密的精神,各專業在台灣立法過程中都具體實現倫理與實務的平衡。保密責任的相關法條如下:

  • 心理師法第17條 心理師或其執業機構之人員,對於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個案當事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 醫療法第72條 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資訊,不得無故洩漏。
  • 刑法第316條 醫師、藥師、藥商、助產士、心理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萬元以下罰金。


        然而,112.12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新增之拒絕證言權法條,則定義臨床心理師可在何種情況下免除保密義務,或許可以協助臨床心理師判斷,辨別該司法情境是否需保密。

  • 刑事訴訟法第182條 證人為醫師、藥師、心理師、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任此等職務之人,就其因業務所知悉有關他人秘密之事項受訊問者,除經本人允許者外,得拒絕證言。


        當臨床心理師收到法院傳票作證的時候,其實仍有出庭義務,若無正當理由不出庭,甚至可被拘提或科處罰款。


        實際上法庭時依據該法,在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臨床心理師作為證人不負保密義務,故沒有拒絕證言權,必須回答全部的問題。


        那麼,如果當事人不允許作證的情況呢?臨床心理師在當事人不允許作證的情況下,仍需配合出庭,但得於庭上拒絕答覆、且不附具理由;若「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等刑法第24條第1項類似規定,而選擇作證的話,臨床心理師仍須留意證詞的內容範圍,避免無故洩漏的風險,故還請務必遵守法庭程序出庭,且遵守法規在獲得當事人允許後才在允許證詞的範圍內配合作證。


        保密義務與拒絕證言權實質上更像是臨床心理師與案主/當事人之間的信賴共識,臨床心理師執行業務時秉持保密倫理精神為案主建立安全感,這樣的努力不僅由臨床心理師個人努力,當事人也應知悉自身具有決定臨床心理師是否保密的權力,保密義務是種承諾,更是由雙方共識下彈性調整的承諾。


        未來,臨床心理師坐著、做著就上法庭時,應可衡量上述法條規範與情境,並遵循當事人意願,讓自己站上法庭時多些穩定感。


*若會員有任何諮詢或建議事項,皆可透過全聯會秘書處轉信給委員會以利提供後續服務。


關鍵字:臨床心理師,保密義務,拒絕證言權,作證,心理師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倫理,法規,出庭,法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