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1期-4: 在即興中,體會自由—心理學與即興劇的相遇


作者│王家齊臨床心理師
邀稿│黃敏怡臨床心理師


「真的可以嗎?我覺得這樣做不太好...」
那是一個害怕表達情緒的女孩。

她說話輕輕柔柔的,有著修長的馬尾,略微的暴牙。
其實,身為帶領者的我,不確定她為什麼來即興劇工作坊。

她是一個...我猜想,過年時遠房親戚會稱讚「好乖喔」「好懂事喔」「啊這麼瘦怎麼不多吃一點」的文靜女孩。

打從第一個大吼大叫鬼抓人的遊戲,我想她就嚇到了。

不過這正是我的用意。

即興劇是一種沒有劇本的戲劇形式。一開始是為了訓練演員在台上更自然、更流動、更有機。漸漸地,有人發現了更大的秘密若是戲如人生,人生能否自由即興?

前面提及的那個女孩,我叫她愛麗絲
來參與即興劇工作坊中的學員,雖有想要成為演員磨練表演的人,但更多的學員,想要改變自己包括我自己。

我和愛麗絲一樣,一開始來工作坊時,相當害羞緊張。
不一樣的是,當大家看著我時,我會腦袋一片空白,身體無法動彈,神智已完全逃離現場(可以說是創傷反應中的凍結Freeze)。

那時我從不敢想,我這輩子與表演會有任何關聯。
直到我開始遇見即興劇。

在每一個即興劇工作坊,我們從玩遊戲開始,鬆掉身體、聲音與陌生帶來的緊張。然後我們練習即興創作的技巧聆聽、回應、覺察。有些工作坊有表演的練習,有些工作坊則是把演出當成演練你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嘗試人生中從未嘗試過的角色。

於是我開始愛上了即興劇,這每一個與人相遇、哈哈大笑與共同創作的夜晚。同時,我注意到自己的焦慮與空白,慢慢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少了些。

「這不就是系統減敏感嗎?」職業病發作的我,忍不住這樣想。同時,更引起我好奇心的是「為什麼,我在這個『治療』中如此快樂與享受?」

這於典型離苦/理苦的心理治療,很不一樣。
於是我開始觀察,參與即興劇的經驗,帶來了什麼改變...

第二天的上午,我們開始「與身體開玩笑」的工作,這是小丑訓練師Alessio的技巧,透過工作身體慣性,尋找內在角色。

這是很累人的工作,在學員們氣喘吁吁地跑啊、跳啊的時候我看到她的身影輕巧地飛舞在人群中,彷彿是掉進兔子洞的藍色洋裝愛麗絲。

「愛麗絲,笑一個。」我說。
她笑了,露出牙齒。然後我們都笑了,很溫暖的那種。

然後她成了我們班的愛麗絲,在舞台上自由地來去,笑著搞了一堆破壞,讓她(舞台上)的男友爸媽相當驚嚇。

我從快十年的參與/演出經驗,觀察到一些即興劇的療癒元素。雖然說是「療癒」,但我認為不需要把即興劇看成一種心理治療。

比起心理治療的涵容、理解、詮釋,即興劇帶來的是行動、突破、合作,兩者各有所長也需要平衡。

在我目前擔任藝術總監的微笑角即興劇團,我們把即興劇演員需要具備的心法/技巧,歸類為以下三點並聊聊這些心法/技巧可以涵蓋哪些心理學主題?

1.【笑,是最自然的深呼吸】好心情帶來了矯正性情緒經驗

不只是戲劇,許多藝能課程都是我們在學校時代的惡夢。也許是覺得自己不會(畫、演、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覺得上台會被批判。

於是藝術很可惜地成了我們的恐懼,而非表達自我的媒介。

在即興劇,我們透過放鬆好玩,又有點挑戰性的遊戲,讓這些恐懼有了呼吸。當我們可以歡笑,就能夠無懼也就有機會面對,甚至是穿越恐懼。

2.【先聆聽,後反應】讓注意力由內而外移動,減緩焦慮/憂鬱

在歐美國家,已有許多即興劇團與心理治療師合作,研究即興劇課程治療焦慮/憂鬱的效果(也有跟認知治療或伴侶治療結合的套裝課程)。

但為什麼參加即興劇能夠減緩焦慮/憂鬱呢?

原因在於,即興劇鼓勵我們【注意夥伴正在做些什麼】【讓夥伴看起來很讚】。這些心法,會幫助學員移動注意力的焦點【由內而外】地移動。

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憂鬱情緒會強化我們聚焦自我(注意力向內),進而引發害怕被評價、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等想法。

當即興練習協助我們把聚焦夥伴、轉向觀眾、轉向舞台(注意力向外),這帶來一個好的開始,我們活在當下,而非內在想像。

3.用【再一次!】鬆動羞愧感(Shame)與凍結(Freeze

即興一定會失敗。

每次我在工作坊中這麼說,都會有學員張大眼睛不可置信地說「可是老師我看你們劇團的演出,都沒有看到你們在台上不知所措,或是露出犯錯的樣子啊...」

那是因為即興劇演員,是一個與失敗共舞的職業。

失敗會帶來羞愧感,會讓我們感到壓力而逃避,或是凍結。在工作坊中,我會刻意帶學員玩一些【一定會失敗的遊戲】,並請他們在遊戲失敗時,把雙手舉高,大喊「再一次!」

然後,就再來一次。

沒有檢討,沒有反省,沒有找戰犯...重點是舉高雙手讓我們改變了失敗當下的身體狀態,並在一起喊完「再一次」(作為「看見」的儀式)後,保持行動。

這是許多學員在工作坊中最印象深刻的練習,也是最根本的練習誠實面對當下的失敗,和夥伴共同看見失敗,然後保持行動與修正的空間。



經歷了工作坊的遊戲、挑戰與演出...愛麗絲開始調皮了。
偶爾,她會記得露出她的牙齒,溫暖地笑著。

她不再問我「這樣做可以嗎?」
她正練習成為自己的愛麗絲。













§相關聯結與即興劇專業工作坊介紹:
部落格【王家齊 即興導演】http://chiachiwangpsy.blogspot.com
微笑角即興劇團 https://www.facebook.com/SAimprov 
專業工作坊:微笑角即興劇團【助人者的禮物】【人生實驗室】。
  對於想成為/已成為助人工作者的夥伴,治療工作本身就是一場即興創作,治療師/個案如何專注彼此,共同創作,並找到共識,正是一場即興劇演出的必備元素。因此,即興劇可以成為【助人者的禮物】。
  對於想要在生活中有些改變,體驗新事物的朋友,在即興練習中你有機會嘗試不同的角色,讓自己做出不同的選擇,或是遇見新的夥伴!這是【人生實驗室】成立的初衷。
 歡迎大家走入即興劇的世界!也願大家在即興中體會自由!
§作者│王家齊臨床心理師
現為學校/機構/企業即興劇工作坊帶領者微笑角即興劇團藝術總監三語事劇場演員/樂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編輯委員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6期夏季號-1:專訪寬欣心理治療所

鄭皓仁 | 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左) 受訪者 |  鄭皓仁   臨床心理師 / 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 採訪者 |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 寬欣 心理治療所 " 是台南十分具規模的心理治療所 , 成立約六七年 , 它位於育德一街的住宅區 , 建築物是一幢很美麗的三層樓透天厝 , 整體的設計就和這次主要受訪的所長鄭皓仁臨床心理師一樣有氣質 , 就請大家跟著採訪小編走進寬欣 , 一探究竟 。  小 編 ( 以下簡稱編 ) : 鄭心理師您好 , 很謝謝您讓我們採訪 , 想先請您介紹一下寬欣心理治療所的特色。 鄭皓仁臨床心理師 ( 以下簡稱鄭 ) : 寬欣的服務內容包括心理評估、心理諮商、生理回饋、兒童遊戲治療以及企業員工成長與協助專案規劃 (EAP) 。 在 心理評估 的部分,我們有 成人情緒狀態評估、成人性格傾向評估、兒童智能暨整體發展評估、兒童注意力缺陷 / 過動障礙評估、兒童廣泛性發展障礙 / 自閉症評估、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評估。心理諮商 的部分則包括了 (1)  恐懼、畏懼、焦慮 、憂鬱或其他身心症狀。 (2)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3)  生涯規劃與自我成長。  (4)  厭食、暴食等飲食疾患。  (5)  學業、生活、感情、家庭、工作適應問題。  (6)  兩性問題與性取向認同困擾。  (7)  青少年情緒、人際、行為問題  (8)  親子關係以及親職教養困擾。 另外還有 治療所引進最新的多媒體生理回饋儀器,採用「 一對一的生理回饋治療 」,由專業臨床心理師提供量身訂做的精準訓練。 也針對兒童的部分做 兒童遊戲治療。 我們也有協助 企業員工成長與協助專案規劃 。 一般來說 , 我們的 收費標準心理評估 2000~4000 元視評估項目而定,心理諮商依照治療師的年資專長學歷經驗等,在 1600~2500 元的範圍內。團體課程 500~800 元視當次團體設計而定。 編 : 寬欣目前有幾位治療師 ? 運作方式? 鄭: 寬欣成立了六七年了,都是穩定成長中,由原本的三位心理師 , 都有一定的年資 , 大家彼此支援合作 , 後來工作量增加就新加人力 , 目前有七位治療師 。 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治療所特有的 " 治療的模式 " ,設計治療所的產品和活動 , 因此我們是一個團隊模式 , 像治療所的桌遊 , 訓練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2期-4:你,看起來不像精神病人

Photo by   Randy Jacob   on   Unsplash 撰文 | 李維庭 臨床心理師 精神科病房的印象 -覺得很警戒,深怕有人從背後襲擊         不少人跟我說,當他第一次參訪精神科病房時,整個人相當警戒,深怕有人會從背後襲擊自己,因而感到很緊張,直到走出病房,才覺得自己安全而可以放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仔細想想,或是詢問前來參訪的人,就會發現這些緊張的感受,大多來自於對精神病人的想像。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想像,有許多來自成長過程中所聽聞的,對精神病的描述,這些描述無論是媒體報導的,或是周遭親友談論的,似乎都在傳達「精神病人是可怕的,行為不可預測,隨時可能傷害別人或自己,無法被理解」的樣貌。       殊不知這些描述的起點,本身就有著「以偏概全、過度類化」的認知偏誤,只擷取了在少數特定狀況下,對精神病人片面行為的主觀描述,無法洞悉精神病人的整體客觀樣貌。身為社會大眾的我們,以為這就是精神病人的表現,將這些描述收錄在我們記憶庫中,形成「刻板印象」,也造成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負面標籤,污名化由此而生,導致許多人首次參訪精神科病房時,感到恐懼與警戒。  你看起來不像有精神病的樣子 -個別差異大,不容易簡化成典型的樣子。       文雄在一次搭長途客運的場合中,和剛認識的鄰座聊起天來,談到近來很受歡迎的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到精神病的話題。文雄提及劇中寫實的一面以及不足的部份,對方大讚他對精神病的瞭解十分深入,文雄後來向對方表示,他其實是一位精神病人,目前在社區復健中心復健,對方略感訝異地說「你看起來不像有精神病的樣子﹗」,文雄雖然感到高興,但同時也覺得難過。高興的是,他終於給人像個「正常人」的感覺;難過的是,社會上對精神病患者,仍有所謂「精神病的樣子」的刻板印象。       「精神病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像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中「應思聰」一般,腦中充滿幻聽、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有著獨特的執著,或是吃藥後受副作用影響,口齒不清、無法安坐、反應變慢…等,還是另有其他?服務於精神醫療的醫事人員都知道,精神疾病有各種階段,各種樣態,也有不同類型,個別差異很大,很難簡化成一個典型的樣子。但會住院的病人,大部份是「精神病」的患者,而非「精神官能症」的患者,「精神病」患者以思覺失

《心理誌》第60期–2:司法心理系列-臨床心理師看成癮

受訪者: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      陳家雯 臨床 心理師 採訪 / 撰稿: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睡眠中心      翁承澤臨床心理師 校稿 :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詹雅雯 助理教授   成癮防治相關工作已經在台灣開展了幾十年的時間,不過對於成癮患者我們到底了解了多少 ? 透過專訪陳家雯臨床心理師一同讓我們更了解成癮者。   Image by Reto Scheiwiller from Pixabay 成癮者有什麼樣的特質讓他們容易接觸到物質,進而導致成癮 ? 家雯心理師表示, 許多人第一次接觸物質都是來自於同儕,一開始通常都是因為好奇,有些人在使用過幾次之後可能就停止使用,有些人則是繼續使用進而導致成癮。根據家雯心理師的觀察,這群人可能有一些易脆性或風險因子讓他們容易繼續使用物質,如 : 創傷、負向情緒涵容程度較低、缺乏適切的問題解決技巧、壓力因應能力較差。而上述這些特質又會和物質產生交互作用,當個體使用過物質後,他們大腦的迴路就會被改變,會進一步導致他們更難以適切的方式解決負向情緒或事件,因為對他們來說使用物質麻痺自己,讓自己獲得快樂是最快速的解決方式,也因此難以脫癮。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在物質使用的預防、施用後的介入與未來回歸社區,我們可以給予這群人什麼樣的協助 ? 在預防方面,家雯心理師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從教育及家庭著手。在教育方面,我們首先要教育孩子這些物質是什麼,它們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再來是要教導孩子對於負面情緒及壓力因應的方法。當孩子們能夠涵容自己的負向情緒,也能適切的處理自己的壓力後,他們也比較不會去選擇使用物質來解決自己的困擾。 在家庭方面,若家庭功能夠好,孩子就能建立穩定的依附,也能夠涵容自己的負向情緒,並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此外,物質的使用其實在某些群體內是一種人際互動策略,這些群體可能均來自高風險家庭,當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容易有普同感、接納感,當有人開始使用物質時,其他人可能因擔心自己被孤立,失去一個能接納自己的團體,就開始跟隨同儕使用物質。所以在物質使用的預防上,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雯心理師也進一步說明,對於未來更多元、新興的物質,如果這兩點我們能做好,其實就能夠避免孩子去使用這樣子的物質。 在社區回歸方面,目前政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