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第57期–3:職業重建系列一認知復健 VS 神經心理治療


受訪者:郭乃文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採訪/撰稿翁承澤 中原大學心理系臨床組
校稿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by DS stories

認知復健  VS  神經心理治療不同專業開始跨足認知復健領域之際,神經心理治療讓臨床心理師保有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


Photo by Tima Miroshnichenko

Q:臨床心理師執行認知復健所需要的重要基礎知識為何如何訓練

郭乃文老師表示,認知復健須先了解個案目前的腦心智功能及困難,以訂定合適的治療計畫,因此心理師需要具備臨床神經心理學、神經心理衡鑑及神經心理治療等相關知識,其中又以臨床神經心理學最為重要。此外,除了上述的三門課程以外,仍需再額外加入一門實務運用課程,此門實務運用課程不限定在臨床的範圍內,因為許多場域都可能需要認知復健或神經心理治療的相關知識,如:職業重建、長照,所以在被訓者掌握三門基礎課程後,仍需要加入第四門實務運用課程以協助被訓者整合相關知能。
在新進人員訓練方面,郭老師解釋,可以初步分成兩類,一類是在研究所階段就有相關的基礎知識及實務經驗者;另一類是完全沒有接觸認知復健領域者。有相關基礎知識者目前主要訓練的方式主要是靠PGY第二年選擇復健心理學門進行相關訓練,而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也有提供相專業人員認證。未修習過相關課程且沒有相關經驗者,則可至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接受基礎知識的訓練,之後可再進行專業人員認證。

 

Photo by Anna Shvets

Q:在不同專業也投入認知復健領域的現下,臨床心理師的獨特點為何

事實上,認知復健僅是神經心理治療的一部分而已,臨床心理師能做的事情比想像的還要多!”
郭老師說明,臨床心理師進行認知復健並非只是針對個案缺失的能力進行訓練,我們也能運用神經心理衡鑑工具針對個案進行更精準的評估;我們還有執行心理治療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學相關的背景知識與生物學的訓練,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個案的情緒、行為、自我監控等能力,給予更全面的訓練及治療,並非只是著重在「訓練」或「復健」上。

 

Photo by cottonbro

Q:何謂神經心理治療

郭老師說明,神經心理治療是根據神經心理學為基礎的一種治療方式。神經心理治療會評估個案不同腦迴路的功能及自我監控能力,根據個案的狀況給予訓練,之後再進行心理治療。所以神經心理治療除了傳統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還會再加入神經心理的基礎及自我監控的概念去協助個案。如同治療一個運動員的運動傷害一般,我們必須去了解這個運動員哪一條肌肉受傷了,讓他無法做到和過去一樣的運動表現,再針對受損的肌肉進行治療或強化。所以神經心理治療就是去了解個案的「心智肌肉」,去了解個案是哪一條肌肉受損,讓他無法表現對應的腦心智功能,再針對這條肌肉去訓練、修復

Q:神經心理治療的優勢及特色為何

郭老師解釋,傳統的心理治療很注重個案自我洞察的能力,也需要個案有一定的認知功能,若個案缺乏自我洞察的能力或某些認知功能有缺損,我們的治療就會很難進行。而神經心理治療因為有神經心理學的基礎,可以根據個案較弱勢的能力給予訓練之後再進行治療。同時神經心理治療也注重個案的優勢、情緒、行為、自我監控、本能及生態化。
所謂生態化的基本概念是大腦除了本能外,其他的能力都是經由經驗的累積學習而來,也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大腦都不同。
有一個個案,在評估的過程中請他將花朵依據顏色做分類,而這個個案沒有辦法依據心理師的要求進行分類,只是逕自的用他自己的規則去分類,也沒有人看得懂他的分類規則。後來才知道,這個個案是依據花的價格進行分類—因為他過去是賣花的盤商。郭老師舉例並解釋道,這個例子就是生態化很直接的一個例子,個體的生命歷程會影響到個案的能力,所以神經心理治療也談論人的生命意義及歷程,是很個別化的一個治療方式。
除此之外,神經心理治療取向也是跨診斷的一種治療,有些個案腦心智缺損的功能是相同的,例如注意力難以轉移的狀況可能同時出現在憂鬱症個案及焦慮症個案上,他們可能因為難以將注意適度的轉換至不同的目標,導致他們會不斷的出現反芻思考,這時候就需要去針對個案注意力的狀況給予訓練。然而,相同診斷的個案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功能缺失,以ADHD兒童來說,他們可能都會表現出衝動控制困難的狀況,但只要仔細去評估就可以發現他們雖然都有相同的症狀表現,可是神經迴路的狀況不同,有些孩子在衝動行為過後會出現後悔的腦波,而有些孩子則無。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即便是相同的診斷、相同的症狀表現,治療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Photo by cottonbro

Q:面對neurosispsychosis的個案,可以怎麼以神經心理治療的觀點進行介入

郭老師表示,因為神經心理治療具有跨診斷的特質,所以在治療上會考慮的就會是個案腦心智功能的缺損及個案自身的優勢。以憂鬱症的個案為例,過去我們可能會安撫、穩定個案的情緒,試圖把個案的需求降低,但這是違反本能的,所以在治療上有一定的困難度。不過當我們有神經心理的概念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前額葉和杏仁核拮抗的原理,去訓練個案的前額葉以提升注意力轉移及自我監控的能力,讓前額葉活化去抑制杏仁核的活化,達到治療及調整的目的。所以無論是何種診斷,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療開始前進行精準的評估,去評估個案到底是何種腦部迴路出現狀況,再根據缺損的功能進行訓練及治療。


郭乃文 教授/ 理事

現職:

1.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合聘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教授
2.台灣醫事聯合臨床技能發展學會常務理事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博士

經歷:

1.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副教授
2.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理事長、榮譽理事長
3.台南光華女中 校長、榮譽校長
4.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醫學院 講師、副教授
5.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部 中級、高級臨床心理師兼督導
6.台北榮民總醫院 復健醫療部 副技師、技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