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9期夏季號-3:解讀心時尚-你好,不好?

左起:張榮斌 臨床心理師、張雅綺 臨床心理師、
吳欣怡 臨床心理師、謝明璋 臨床心理研究所碩士生
專訪/張雅綺 臨床心理師
採訪/饒家榮


讓大家了解憂鬱並包容這件事是身為臨床心理師的其中一個社會責任,除了文字、圖片或影片外,是否有其他的呈現方式讓大家理解呢? 這一期特別邀請到兼職創作服飾品牌的臨床心理師張雅綺,請她談談這一款跟憂鬱有關的概念服飾。

Q:想請您介紹自己與您對於時尚的看法


目前為從事兒童相關領域的臨床心理師,喜愛臨床心理的工作,相信治療師的力量,孩童們藉由療育逐漸進步,看到孩子們自身的無限可塑性

由於喜愛時尚,從小對服飾有著莫名興趣,我認為服飾揭露了我們沒有說出口的訊息,穿著讓人無須言語就能穿透直達你的心靈,推測你的個性、情緒、興趣,而服飾的美麗也帶給了我們力量,它可以是偽裝,也可以是真實。

時尚是集結美、娛樂、觀賞為一體的藝術表達,具有引起話題的強大力量,以時尚做為媒介詮釋社會議題、自身想法,人們更容易消化這類沉重的議題,讓年輕人更願意接受、觸碰全新的觀點,如同英國服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的時裝,對她而言服裝從來不止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是一種態度。

因此,我試圖將心理學與時尚結合,讓年輕世代更能輕易瞭解心理相關議題,心理學不再有距離,而是與他們的生活共存。

Q:可以介紹您目前籌備有關心理主題的服裝品牌故事嗎


Tius是我目前正在籌備的服飾品牌,預計推出的首款商品I'M FINE Tee以近年流行的Slogan Tee為架構,I'M FINE靈感來自於現代人的情緒壓抑,外在看似堅強與內心的傷痛呈現強烈對比,亮麗的外表不等同於自身內在狀態,從韓國影星SHINee金鐘鉉、聯合公園主唱查斯特(Chester Bennington到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令人稱羨的外在生活、光鮮的外表,但他們卻飽受憂鬱情緒困擾,人前笑容,人後無望;多數人都有憂鬱情緒的時刻,雖不見得為憂鬱症,但憂鬱情緒與憂鬱症共通點皆來自於難以快樂,療傷的時刻,擁有家人朋友的陪伴,甚至是專業人員的協助,讓他們知道不需要獨自一人,你已經勇敢很久了,現在換我們來陪伴,一起面對吧! 一切都會好轉的」。


模特兒:吳欣怡 臨床心理師

我相信人的復原力,每個偽裝堅強受傷的心靈,在陪伴協助下,會再次修復,呈現出真實的美好,不再需要偽裝。I'M REALLY FINE  : )

Q:從憂鬱的角度來看,I'M FINE 的含義是如何反映正面的力量呢?


I'M FINE Tee以負向單字組成I'M FINEIThis is not a happy story組成,顯示我們經常假裝成自己很好,但事實是自己內心有許多的負向思考、感受,在低落的過程中反覆出現,但若最後有親友、專業人員的陪伴協助,亦如I'M FINEE現的內容,對他們說"You have been brave enough(你已經夠勇敢了), Be with you, will be ok eventually (陪著你,最終會好的),最後他們將從偽裝的好轉變成真正的好。





I'M FINE Tee以痛苦為開端,但它亦是復原的歷程,

從偽裝幻化成堅強,最終我們都會好好的。


模特兒:吳欣怡 臨床心理師

▲上圖為形象宣傳照,以九宮格方式傳達I'M FINE Tee的精神,從偽裝、受傷、孤獨、脆弱,慢慢轉化為堅強,逐漸療育修復,復原過程中,友人的援手、陪伴猶如OK蹦,讓受傷的心靈慢慢癒合,重新發出枝芽花朵,再次綻放出美麗的笑容。

另外,封面的形象宣傳照則以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傳達陪伴的力量,人們總是在最脆弱的時刻遇上心理師,我們不僅僅只是陪伴,更是希望、復原的象徵,在修復的路上,也許時間很長,也許跌跌撞撞,但我們會陪著一起走過,一同邁向I'M REALLY FINE的終點。



=============專訪與採訪者小檔案============




張雅綺 臨床心理師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臨床心理組  碩士

現職: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臨床心理師Tius   品牌主理人   




採訪者介紹
=======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喜愛旅行與建築欣賞,擅常跨領域溝通與合作,除了本業的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同時也進行使用者研究、展覽策劃、活動策劃及心理顧問諮詢的工作。





本篇Blogger版面及文字編輯|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