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93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93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第一線要出來擔的負責人,不同於其他單位或者醫院機構,出事是大家一起擔、責任、法規、制度等一起擔,大部分人與社會的價值感會認為花錢,就是一種消費,所以心態上,會覺得消費就是要讓自己好過,花錢就是要解決困擾,所以家長花錢來希望我處理小孩的問題,解決他們孩子學校不適應,避免自己經常要到學校去、婚姻諮商就是要解決婚姻破裂危機等(例如,大男人主義的先生可能覺得太太要乖、順從聽話就是解決問題等),如果沒解決就覺得沒有效,花了錢不能夠立刻得到滿足,功能不佳的家庭甚至可能就會不但不感謝,反而開始怨恨我,甚至投訴、亂講話,這已經是常態,很多人不懂心理治療是一種反思、反省、改變以及學習的過程。

問題三、可以分享一下在開業的過程中您的甘苦談?


     在開業之前,我已經是各處兼差的行動心理師,在不同的摸索之下,我計算開業的風險,設置開業的停損點,一方面也進行其他的投資。我當所長,也要充當業務,教育者、諮詢者、行政管理、執行宣傳、行銷等等。我學習的對象,不只是跟同儕心理師,較多的機會,是與精神科醫師、律師、學校教授,甚至可能是業界的各階層人士,旅遊業、餐廳、烘培等等,都是我學習的對象,有時候個案本身或者個案的關係人(老師、家長、親友)也是我很好的資源。我不擅於應付社交關係,對人思考也很簡單,直接,所以不太懂得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網絡或政治議題,只有人潮來來去去、心存善念,廣結善緣,是我自己能夠努力的方向。有時候就是起起落落的,忙的時候相當操忙,清幽的時候有時候會悶到慌,空閒時光自己要想辦法解決度過,例如回到家庭、孩子身上,或者是看其他的理財投資,或者是回到學術的學習上,多元化的考量跟生活體驗,不預設立場或給自己設限。
        所以開業,是一個冒險,要有強大的後盾比較有安全感,通常穩定的經濟來源是靠另外一半跟夫家,但是相對上自己跟家庭也有所犧牲跟妥協,我伴侶非本科系,是機械所畢業的研發工程師,就經常會想像我遇到被個案傷害,所以幾乎有危險的狀況,他的理性跟聰穎,都是幫助我對人性下最大決定的智囊團,夫家就會經常無法理解我沒事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幹嘛?家裡又不是缺錢,何必這麼累,把先生照顧好、孩子照顧好為重,女性如何身兼多職,追求自我實現,但仍以愛為關係為出發點,是我人生長期以來學習的重要功課。
     誠如剛剛講的特殊案例,其實過程種種,沒人會教,只有自己遇到了,找機會問人,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觀察環境,跟對自己的遠見的考驗,其實心理治療所普遍的問題或現象,我相信開業者大家都有機會遇的到,所以真的是考驗臨場應對各憑本事,心態上要有隨時被投訴、隨時被找麻煩,甚至可能常跑法院的準備,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我對個案也是有放心思跟感情,當他們人生有其他悲慘意外或者是充滿變數的時候,我也會傷心。  但是每次只要有機會看見個案改變、家庭改變,朝向幸福的方向前進,我就覺得好有成就感,滿足,好替對方感到開心,好有力量!能成為社會貢獻的一份子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視的價值觀!     


問題四、可以跟一般民眾說說,大概什麼狀況是可以求助於貴心理所?專業人員狀況及收費標準?


     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可能進來,我不會去設定或去拒絕那些族群、團體、系統等或者開放彈性的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忙,因為隨時都要想,隨時在創造機會,凡只要跟心、腦、生活改變相關,都是我服務的範圍,但進行治療前的充分溝通彼此了解很重要,前提是談過之後,我遇民眾雙方都有共識、有合作的決心。
      目前我的工作室大部分是我一個人執行,以我為主軸,跟其他單位是獨立個體,但有聘請、轉介、交流或者合作的關係,如有特殊活動舉辦,或者請臨時工資協助,才聘請人幫忙,如果是來治療所自費的個案我是收取一小時1600元,家族或婚姻諮商,是一小時半兩千四百元,長期以來工作室的發展比較傾向如同律師的工作模式。

李慧芳 臨床心理師

 

彰化師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 
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碩士                 

政治大學心理系學士
 
李慧芳心理治療所 院長 
嘉南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 
新樓醫院 臨床心理師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保科講師

與機構合作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教育局台南市各中小學
台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社區生活營 
台南市家暴防治中心 
台南市個案諮商管理中心 
台南市莫拉克風災計畫 
台南市政府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 
陽光真愛青少年關懷協會 
台南市教育局友善校園東區、中西區國小兼任輔導教師督導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台南大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