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于涵
臨床心理師 採訪|洪兆怡
臨床心理師
陽光耀眼的早晨,陽光自大大的窗台無畏地竄入。映入眼簾的是一對小腳丫伸出床緣,輕巧地擺動著。那個畫面伴隨一個念頭:「這場病如此折磨,而這孩子實在不容易,辛苦了。」我可以凝視那雙小腳好久好久….
一、角色定位的重整 在團隊中,「臨床心理師」被認為是「協助」孩子與家庭的角色,但我發現若把自己視為一位「任務導向」、「位於上位」的臨床心理師時,當面對初診斷家庭的哭喊:「為什麼是我的孩子?」,孩子哭訴:「為什麼我要一直打針?」、「為什麼我不能去學校?」時,我竟焦急的把自己困於一定要回答「標準答案」的桎梏中,反而無法真正進入孩子和家庭的內心世界,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即使我「答對」了這題,孩子和家庭的困境也不一定能迎刃而解。 進入病房後,我想成為一位陪伴家庭走一段路的「人」,而不是任務取向的「臨床心理師」,我會用孩子視角「觀察」,辨識他內心的需要,當孩子希望我帶來「歡笑」,我會帶一些他喜歡的玩具與他創造美好的時光;當孩子渴望「自由」,我會和他花一些時間談談困住的感受和獲得自由的計畫。這段時間,我放下了有別於醫療團隊專業角色的枷鎖,讓團隊專心於治癒疾病,讓家長專心於調整家庭與生活的平衡,然而家庭中,時常會為了要讓孩子遵從醫囑的同時,又想做些什麼來彌補孩子的痛苦,導致親子間產生爭執或矛盾,當彼此心力交瘁時,我會擔任孩子的「忠實朋友」,帶著孩子與家庭「一同」重新看見被疾病暫時掩蓋住的美好本質。
二、重新看見孩子的韌性 我相信每一次的苦痛對於個體都有不同的意義。孩子相較於大人,容易被放在脆弱的位置,病房中父母常會不小心成為「孩子的代言者」或者過渡成為「孩子的幫手」。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每個孩子都有向上發展的本能,當我與家庭一同為孩子搭起安全的防護網後,會發現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勇敢。 記得曾和一位每逢打針必定驚天動地的孩子會面,原本在病床旁有說有笑的他,一聽到護理師請他去治療室時,瞬間全身發抖說不出話。我問他:「要我陪你一起去嗎?」他點頭。我們前往治療室的路上,看見他舉起沈重的小腳,艱辛地往前跨步,但他沉穩的呼吸和緊握的手,彷彿也告訴著我:「我可以的」。孩子最後有別於以往的順利完成打針,但那不是因為我們特別做了什麼,而是我們陪伴著孩子一起見證他的韌性。
三、重新看見孩子的笑容 孩子的「笑容」是最真實且富有感染力的,我始終相信,疾病是不會讓孩子輕易失去最單純…
陽光耀眼的早晨,陽光自大大的窗台無畏地竄入。映入眼簾的是一對小腳丫伸出床緣,輕巧地擺動著。那個畫面伴隨一個念頭:「這場病如此折磨,而這孩子實在不容易,辛苦了。」我可以凝視那雙小腳好久好久….
一、角色定位的重整 在團隊中,「臨床心理師」被認為是「協助」孩子與家庭的角色,但我發現若把自己視為一位「任務導向」、「位於上位」的臨床心理師時,當面對初診斷家庭的哭喊:「為什麼是我的孩子?」,孩子哭訴:「為什麼我要一直打針?」、「為什麼我不能去學校?」時,我竟焦急的把自己困於一定要回答「標準答案」的桎梏中,反而無法真正進入孩子和家庭的內心世界,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即使我「答對」了這題,孩子和家庭的困境也不一定能迎刃而解。 進入病房後,我想成為一位陪伴家庭走一段路的「人」,而不是任務取向的「臨床心理師」,我會用孩子視角「觀察」,辨識他內心的需要,當孩子希望我帶來「歡笑」,我會帶一些他喜歡的玩具與他創造美好的時光;當孩子渴望「自由」,我會和他花一些時間談談困住的感受和獲得自由的計畫。這段時間,我放下了有別於醫療團隊專業角色的枷鎖,讓團隊專心於治癒疾病,讓家長專心於調整家庭與生活的平衡,然而家庭中,時常會為了要讓孩子遵從醫囑的同時,又想做些什麼來彌補孩子的痛苦,導致親子間產生爭執或矛盾,當彼此心力交瘁時,我會擔任孩子的「忠實朋友」,帶著孩子與家庭「一同」重新看見被疾病暫時掩蓋住的美好本質。
二、重新看見孩子的韌性 我相信每一次的苦痛對於個體都有不同的意義。孩子相較於大人,容易被放在脆弱的位置,病房中父母常會不小心成為「孩子的代言者」或者過渡成為「孩子的幫手」。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每個孩子都有向上發展的本能,當我與家庭一同為孩子搭起安全的防護網後,會發現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勇敢。 記得曾和一位每逢打針必定驚天動地的孩子會面,原本在病床旁有說有笑的他,一聽到護理師請他去治療室時,瞬間全身發抖說不出話。我問他:「要我陪你一起去嗎?」他點頭。我們前往治療室的路上,看見他舉起沈重的小腳,艱辛地往前跨步,但他沉穩的呼吸和緊握的手,彷彿也告訴著我:「我可以的」。孩子最後有別於以往的順利完成打針,但那不是因為我們特別做了什麼,而是我們陪伴著孩子一起見證他的韌性。
三、重新看見孩子的笑容 孩子的「笑容」是最真實且富有感染力的,我始終相信,疾病是不會讓孩子輕易失去最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