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0期秋季號-1:長照心視野-連結醫療與社區長照的臨床心理師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專訪 /林欣儀  臨床心理師 邀稿/蒙宛筠 校稿/饒家榮       長照 2.0 的政策已陸續在全台各地的相關單位執行中,長照這個領域對臨床心理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這次邀請到長期與失智症老人一起工作的林心理師分享她的經驗,起初是如何跨入長照這一個陌生的領域?如何將醫院的經驗帶進社區的失智症團體中?以及當她從南部的社區跨到北部的社區後的發現。 想做社區長照的起源       我從碩士班開始密集接觸失智症的個案,拿到臨床心理師證照後,初出茅廬的我到了高雄市立凱旋醫院任職,接觸的個案是以失智症個案居多,當時並沒有想過在醫院的空間以外還可以做些什麼,但某次為失智症奶奶追蹤評估認知功能,以及與擔任主要照顧者的丈夫會談時,我照例問起平常照顧奶奶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爺爺突然氣急敗壞的抱怨起奶奶常不願洗澡,督促她時總推託洗過了,有時卻半夜跑到浴室要洗澡,鬧得雞犬不寧。當時我絞盡腦汁的跟爺爺討論起如何輔助奶奶記得自己是否已洗過澡,爺爺卻無奈地擺擺手對我說: 「妳說的這些方式沒有效果的啦!」 當時我突然驚覺自己只是坐在醫院的評估室裡,半年或一年才見到個案一次,自己憑空想像著他們生活的環境而產生出的建議,對家屬來說可能根本搔不到癢處吧? 跟失智症病程賽跑,「少輸為贏」!       這樣的想法默默地植入了心底,到了 2016 年秋天,有了一個到鳳山老人日照中心帶領失智症團體的契機,這是第一次正式離開醫院進入到社區。老實說,內在的焦慮感比新奇感還強烈多了,當時的自己對於認知促進團體運作原則並不具備足夠的了解,一個人矇著頭摸索如何應用過去學到的心理學知識設計教案。所幸,日照中心的爺爺奶奶都非常可愛,每週進到教室,總看見大家笑咪咪的迎接我,降低了我的焦慮感,他們可能在我走出教室後就不記得我是誰,但在課程中自然友善地與他們互動,可從中感受他們的正向回饋,常常有奶奶在課後點心時間硬是要把我留下,想把手上的蛋糕分給我吃。後來就轉念想著: 在跟失智症病程賽跑的過程中,我可能只能做到「少輸為贏」 ,或許這樣的認知訓練不會有太戲劇化的轉變,但能夠帶 給他們正向的情緒感受與人際互動經驗,或許也是一種幫助了吧。 Photo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