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1:手與心的交流-住在沉默裡的豐沛生命

文章|  吳雅琴  臨床心理師      邀稿| 沈淑貞 臨床心理師          因為一些因緣際會,讓我有機會以手語翻譯員的角色接觸聾人的生活。平時在翻譯時,除了要盡本分負責語言的轉譯、不斷訓練翻譯技巧外,也因為心理學的訓練背景,意識到語言之外,聾人與聽人之間許多本質的不同,很開心能藉由這次機會分享一下自身所觀察到的經驗。   記得有一次,我擔任聾人和心理師間的翻譯,聾人嘗試用手語告訴心理師與家人發生爭執後的心情。他先用食指從太陽穴的位置奮力向空中畫出一道線,表示自己當時真的非常生氣;再用手掌側邊在心窩位置劃下一道痕跡,表示心上一把刀,意指忍耐;配合著生動的表情,瞪著大眼、皺眉、用力抿嘴,眼神直視著某處,意味著當時就是用那樣的表情看著他的家人;接著又生氣的跺腳,雙手抱胸,臉部往右上一轉,挑眉,眼睛一閉,表現出「我不想理你了」的樣子。表達過程中,聾人將當時與家人發生爭執的自己透過雙手、肢體、表情從過去搬到了現場,藉著手語讓我與他處在同樣的時空,當時的我像是看了一場現場演出的舞台劇般震撼。翻譯時,我的情緒和語氣隨著他的表達震動著,感受到自己 不只是負責語言翻譯,還要想盡辦法忠實翻譯他的表達,呈現他在沉默中發出巨響的人生。   然而,要將這樣立體語言轉換成大眾習以為常的平面文字是有難度的。手語的表達是如此的原初且自然,例如聾人生氣的表情,身為翻譯員的我究竟要透過什麼樣的詞彙或語氣才能精確的貼近他的情緒呢?這對翻譯員來說是場終其一生的修鍊;而對心理師來說, 要面對的更多是接收二手訊息所承擔的風險 ,聾人在表達過程中會不斷望向翻譯員,雖然翻譯員可透過語言和語氣去貼近聾人的生命經驗,但那樣的感受終究沒有在雙方眼神凝視之下,面對面感受來得純粹且直接。手語是以視覺和圖像作為基礎的語言,如同剛剛的情境,聾人在表達過程中,除了表情和雙手外,同時也會透過整個身體演繹出他生活的樣貌,包含手腕、手臂的力道、手在空中畫過的軌跡、每個手勢的相對大小、手語的速度、角度、位置、臉部與肩頸肌肉緊張程度、眼神直視的深度、身體前傾的角度等等,都是聾人展現自己的方式,若這些訊息全然透過平面文字代替,就有可能會漏掉身體現場帶來的重要訊息,例如翻譯員所轉譯的「非常的生氣」,可能就會讓心理師忽略掉聾人「如何」呈現他氣憤的過程。   若「在互動中找到彼此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