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社會新鮮人先修班



文/王榮春 心理學博士 採訪/王韻齡臨床心理師



Q1:在準備踏入職場前,我如何從學生的角色轉換為工作的角色?我可以先做哪些準備?


學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步調,學自己比較想學的事。但是踏入職場的工作者,往往要配合公司的步調,完成被要求的事。因此,當你成為一個職場工作者之後,要對你的公司與工作負責,要在一定的時間,善用一定的資源,和一群你無法決定是否喜歡與其共事的伙伴,做出一定的績效。


因此在踏入職場前,一定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先讓自己過正常作息的生活,練習要求自己去配合團隊(或)別人。嘗試從周遭或社會找到幾個既存的問題,並動腦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建議社會新鮮人可以在投入職場的前一週,配合上班族的作息,搭捷運、騎機車和他們一起上班、吃中餐、下班。當上班族進辦公室時,你可以找(未來即將上班地點,如果你已經找到工作)附近的咖啡館、便利商店坐坐,一方面可以整理自己的想法或看看書,二方面可以聽聽旁邊的上班族,都在聊些什麼。晚餐時間,可以找已經在職場上班的前輩餐敘(如果是未來要服務公司的同仁就更棒了),問問他們你心中好奇、擔心的問題,也請他們給你一些建議。


如果口袋還有些錢,也可以為自己添購一些進入職場後需要的服裝行頭或文具設備,週末或週日到大自然走走動動流流汗。讓自己有個活力滿滿的身心狀況,迎接未來的職場挑戰




Q2:在踏入職場後,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踏入職場後,最重要的事情有二。一是不要給公司帶來麻煩;二是可以主動幫助同事(公司)解決問題。

不給公司帶來麻煩,表示踏入職場後,要儘速瞭解組織的運作方式與文化,熟悉執行任務的方法與工具,瞭解組織對外提供的服務與產品。主要的努力,就是要讓自己盡快發揮自己的專業,進而對組織產生實質的貢獻。

因此當組織有安排任何教育訓練時,應該期許自己儘速上手。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應該勇於舉手,將問題搞清楚。如果公司有新人輔導員制度(或有認識學長姐或朋友),應該善用這些人際資源,詢問一些自己不方便向部門主管或同仁詢問的問題,或請他們協助讓你盡快適應這個環境。

此外,你也可以多參與社團、讀書會…相關活動,透過這些非正式組織的聚會與活動,加快自己瞭解公司、融入公司的速度。

最後,踏入職場或加入新組織,應該正面地將挫折、不順利…當做最好的學習機會。因此你遇到這些狀況時,別忘了讓自己隨時歸零,多看自己做得還不錯的地方,讓自己有更多的正面力量繼續前行。

Q3:如何才能讓我快一點融入職場,與同事搞好關係?

前一點提到踏入職場後,重要的第一件事,是不要給公司帶來麻煩。接著我們跟大家分享第二件重要的事,主動幫助同事解決問題。

融入職場與同事搞好關係最重要的關鍵,一則是主動成為幫助同事的好幫手;二則是不要給同事帶來麻煩。

因為工作時,別人(或自己)一定會有忙不過來的時候。如果一個新人可以察言觀色,在同事忙不過來時,可以主動伸出援手,相信這個助人行為,一定可以為自己加分很多。當然,在幫忙別人的時候,也需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因為助人,而沒有將自己的工作做好,甚至造成別人的麻煩。

另外,很多N世代往往會覺得順從自己的感覺、看起來要有酷酷的表情…才能做真正的自己。但因為目前組織中,多數的主管或資深前輩,都是熟世代的人。他們還是注重倫理、紀律、禮貌、團隊精神…這些傳統的「美德」。如果要搞好與這些前輩的關係,別忘記要多同理與在乎他們的感受,多給他們一點笑容,看到他們時別忘了給些問候。


Q4.哪些行為又是職場上的大忌?該怎麼避免?

不少新鮮人在面對同事的提醒或教導時,往往會為了要保持自尊,而做出所謂的「自我防衛」行為。但多數的「自我防衛」,都只能騙過自己,純粹為了讓自己好過。因為這些行為
看在同事眼中,會清楚地看到你在卸責、辯解或閃躲,這些行為不僅自己失去成長的可能性,更慘的是這些行為會讓別人產生輕視你或想要放棄你的念頭。常見的「自我防衛」行為有以下七類:

反抗:即當你被別人指出缺點或短處時,會出現生氣、反抗,甚至表明不願溝通的行為。

攻擊:當你感受威脅的氣氛時,會反射性地攻擊對方或他人,以求自保。

合理化:你會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掩飾自己的過錯,希望別人不要追究責任。

壓抑:刻意壓抑應該向對方說明的內容,或自己內心應該表達的情緒,讓對方覺得你很委屈。

否定:以拒絕接受的態度,完全否認他人的提醒或指導的內容。

轉移注意力:為了隱藏自己的無能,而特別強調能力較差的人,使對方覺得你表現得還不錯。

動搖:故意表現出對提醒者或教導者的需要,希望對方會看不過去而跳出來幫你解決難題。

其實,如果你仔細想想上述七種自我防衛的行為,會發現這些傻瓜行為很容易讓人洞察出來。如果你是善意想要提供提醒或回饋給伙伴的人,你也一定也很厭惡伙伴用這些行為回應你的提醒與指導。

古人曾云:「聞過則喜」!建議大家盡量放開心胸當個孺子可教的好伙伴。




Q5.如果在職場上與同事發生衝突,我該如何處理?有甚麼資源或方法可以幫助我?

多數職場工作者與同仁發生衝突時,會本能地覺得一定是對方的錯。如果你覺得對方是錯的,又這麼不客氣地對你大小聲,在「衝突螺旋」的情緒攪拌下,你很容掉入「輸人不輸陣」陷阱,而不願意輕易妥協。

因此,當衝突產生的時候,最好就是先閉上嘴巴,先讓「自己」的情緒降溫下來。當你這樣做時,衝突的對方應該多會效法你的反應。如果你真的按耐不住,可以直接跟對方表示你需要先離開去透透氣。相信這樣的反應,一定可以讓情緒破表的衝突場面迅速降溫。

情緒冷卻了,接下來再處理問題。要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多數發生的衝突,對方要付一些責任,你自己應該也有一些責任要承擔。如果我們要對方負起責任,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先要扛下屬於自己的責任。你可以先跟對方說明你認為自己應該先要負擔的責任,以及後續你會做的努力。之後,再靜下心來聽聽對方會如何回應。當你願意先讓步時,多數的狀況可以獲得對方善意的回應。如果對方還是沒有正面的回應,可以邀請對方一起與向上一層的主管進行討論,讓主管用更高的視野,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

現職
104人力銀行社會企業處協理、綠家教營運主管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出版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
電話號碼 033369378
電子郵件 service@atcp.org.tw
網站 http://www.atcp.org.tw
官方粉絲專頁 fb 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