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心理師投稿:印刻的記號

圖:pixabay CC授權

文字:曾愛迪 臨床心理師 / 伯特利身心診所


印刻的記號

數年前,有位5歲的小女孩,由於幼時曾目賭父親對母親施暴,加上父母離異,造成情緒較不穩定,因此被轉介進行心理治療。

某次與母親會談時,母親表示個案某天不小心把家裡的玩具熊阿吉弄丟了,由於這是個案從小到大最心愛的玩具,個案十分傷心自責,母親也不知應該如何處理。原本已經再買一隻新的玩具熊給個案,但又擔心會讓個案養成壞習慣,日後會為了想買新的玩具,而故意弄丟玩具。當母親把新的玩具熊帶回家時,個案卻哭著說:「可是那不是我原來的熊熊!阿吉是從小陪我到大的!那不一樣!

我向母親表示,這對個案來說是一個失落(Loss) 經驗,母親可協助個案以寫卡片或畫圖等方式哀悼此失落,並且讓個案了解雖然舊的玩具壞了,但她可以跟新的玩具創造新的回憶。

當時我建議母親先同理個案的失落情緒,並告訴個案:「雖然妳不小心把阿吉弄丟了,但是妳不是故意的,因為妳真的很喜歡牠。我知道妳對阿吉的感情不會消失,你們曾經一起度過的回憶也不會被取代,可是我們有了新的熊熊,妳可以告訴阿吉,妳會好好愛惜新的熊熊,並且跟新的熊熊創造更多更快樂的回憶。

下次會談時,母親表示當天回家便與小女孩一起寫信給玩具熊,個案一開始仍然邊寫邊哭,但在母親的安慰同理之下,情緒有稍微平復一點。寫完信後,個案向母親表示想把信件寄給在天堂的阿吉,雖然個案之前不曾獨自下樓 (個案住的是電梯大樓),但這次卻很勇敢地搭電梯到一樓大廳,並且把順利把信件投入郵筒,完成了心願。

(為維護隱私,個案資料已作修改)

* * *

失去心愛的人、事、物,是一種失落,也可能形成創傷 (trauma)身為臨床心理師,很有幸能陪伴許多個案們,在會談室裡,度過無數心碎哀傷痛苦到難以呼吸的時刻。我能理解小女孩的傷心失落,以及抗拒接受新玩具的感受,因為舊玩具才是從小陪她到大的,他們一起度過許多快樂與悲傷的時光。

「原來,不論我們的身體經歷過什麼樣的流浪,愛,會認得愛自身,應有的模樣。
滾滾紅塵,縱使無法保證此情不變,我能說,我愛過。
愛過就算,愛了才算。」                  
  改寫自 孫梓評 《男身》

過往的一切,不論是快樂或痛苦、感動或傷害,凡存在過的,必會永遠存在,不管我們承認或否認,它們都在我們的身體心靈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而人就是這樣帶著這些印刻的記號,繼續向前行。

快樂不一定能再尋回,傷害也不一定能撫平,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不會改變,唯一能改變的是我詮釋觀看的角度、面對它的態度,以及心靈的承受能力。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有某些創傷或是被傷害的經驗。人人尋求解脫的方式不同,有人依賴藥物酒精、有人借助於信仰、有人用徹底的壓抑或否認…

修復創傷的首要條件是承認。承認它是一個loss、是個缺口,在某些時刻,這樣的失落,還是會讓自己的心,隱隱作痛。我們可以哀悼、可以流淚、可以憤怒,可以痛心於那些再也無法召回的美好時光,正如同打碎的玻璃杯,拼湊不回原來的樣子。

在真實體驗並完全接納心中的負面情緒後,最終會發現,人生雖然有許多遺憾與傷痛,但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向前,好好生活下去。因為,它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雖然造成眼淚,卻也帶來自我認識與成長。

衷心希望,在這條迂迴往復的復原之路上,你我都能早日抵達終點。


曾愛迪 臨床心理師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所  諮商臨床組  碩士

現職:
伯特利身心診所    兼任臨床心理師
振芝身心醫學診所  兼任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社會局中正萬華早療資源中心   特約臨床心理師
經歷:
宏恩綜合醫院  復健科  臨床心理師   
羅東博愛醫院  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