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4:做一個「像在巷口賣牛肉麵」的臨床心理師

做一個「像在巷口賣牛肉麵」的臨床心理師
















受訪者: 陳致豪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文:洪怡婷臨床心理師                                                                                                                           
    
   身為在社區服務的臨床心理師,陳致豪謙遜低調,只想專注地聽見個案在治療室中的話語,甚少提供治療室以外的服務。只因為他認為,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他更增加了對自我的認識,發現其實很多事情不見得是自己做得來的。即便看著其他同業在公眾面前發光發熱,他卻反收斂起來,投入在自己搭建的小舞台上,展現自己也更靠近自己。

從事某些行業的要求是離自己有些距離的,但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卻是離自己越來越近。」富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觀,陳致豪心理師侃侃而談,分享著他對於臨床心理師這個行業的想法。過去曾任精神專科醫院心理科主任,但為了更靠近民眾、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而轉身離開熟悉的醫療機構領域,踏入社區。不那麼計較收費,只想要發揮更多服務的可能性,提供專業給所需要的人們。

     一開始也是在懵懂的情況下,進入心理系就讀,雖然陳心理師說,自己如果沒念心理系,應該會是念相關或機械類的科系吧!在大學放榜被長輩告知是考上了台大心理系時,陳心理師還想著:「我有填那個志願嗎?」或許是命運當中有所安排,學習了臨床心理學之後,反倒是讓自己跟自己越來越靠近。運用心理學基礎的心理治療服務,讓陳心理師感受到,他更能感覺到自己,也更能夠尊重「人」的價值,而這也是做有療效的心理治療之必要條件。

    在心理師界當中,陳心理師屬於中生代,但卻有著深沉的服務哲學。「看重一個人的本質,而不是他的『問題』。」陳心理師溫暖而誠懇地陳述著理念,他認為,對他來說許多來求助的民眾,即便在大型的精神專科醫院,或在社區當中的診所或基金會,驅使他們前來接受協助的原因是大同小異。很多時候民眾只是暫時性的在生命當中遭遇困難,暫時性在人生路途中卡住、迷路,心理師的服務僅是陪伴、協助打開通道,讓他們能夠過得更順心滿意。心理師不是一個指導者或老師,不是每個前來的求助者都喜歡被指導、被教導生命要怎麼過下去;因此在當下專注地接住個案的感受,顯得格外重要。所以,為了要讓自己打開傾聽的耳朵,陳心理師選擇做一個「在巷子口低調地賣著牛肉麵的心理師;不需要販售上國宴高貴的牛肉麵,不需要額外的光環,不需要刻意地在各大場合表現。他只想多賣幾份服務給需要的人,把時間和精力留給每位踏入治療室的民眾,謙和地用他精心製作的餐點,真真實實、原汁原味餵飽前來的人們就好。

   「治療的態度才是重點,治療的技術仍然只是技術。例如:為什麼從日本來的拉麵,到台灣總是味道差了一些,使用同樣的麵條、配菜,但味道就是撐不起來?因重點在於湯頭!」對於「人」、「生命」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價值觀?是陳致豪心理師這一路走來時時刻刻自我省思的議題。面對民眾所遭遇的挫折,陳心理師抱持的想法是「人沒有挫折,就難以成長。挫折會使人成長!」在服務的經驗當中,他看到許多民眾是在痛到一個夠痛的程度才來求助;因此看著許多人在過程當中痛苦與掙扎,但卻也看到這樣的痛楚,讓一個人更多的改變,創造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我們每天都會花時間刷牙,大概很少人是不注重口腔潔牙的。我們會每天做『牙齒的保養』;但,我們每天會花時間照顧我們自己內心的需要嗎?我們會每天花時間做『心理的保養』嗎?」


在許多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看不見的心理需要,因此他誠心地建議民眾,如果可以的話,每天花個五分鐘,和自己說說話、問候自己,所花費的時間不會很多,甚至就利用刷牙的時間即可。自我對話及關心自己,是陳心理師每天在繁忙工作後一定要做的事情,因臨床心理師也是「人」啊!陳心理師同時提醒民眾「我們都有需要別人的時候,請容許自己接受別人的協助!」若社會大眾能夠有更多這樣「心理保養」的觀念,願意尋求具備心理科學基礎的專業協助,那麼「人」可以變得更加自在而自信,生命會走向更寬闊且豐富的道路!


陳致豪臨床心理師

現職
• 加惠心理諮商文教基金會 臨床心理師 
•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臨床心理師
• 心禾診所 臨床心理師
• 國際澄心聚焦學會認證澄心導師(TIFI, The International Focusing Institute Certified Trainer)
經歷

•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原國軍北投醫院)臨床心理師 • 國軍北投醫院 心理科主任  

• 淡江大學 兼任輔導老師  

• 臺北巿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自殺防治守門人種子講師  

• 淡江大學中等學校教師第二專長輔導學分班兼任講師


學歷

•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刊~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 文/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現代的資訊傳遞便捷,只要打開電視,地震、空難、火災、工傷、氣爆、搶劫、性侵或謀殺...等災難危機層出不窮,直接經驗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或倖存者),約有3%-58%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然而非直接經歷創傷的其他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也有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稱為替代性創傷症(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問題一:什麼是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看到別人受苦,很自然的,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想去關切受害者,看看有什麼事可以幫忙的,這是人性很美好的部份。 但若過於同理創傷痛苦,過度的去關心創傷事件的相關訊息,部分的人會產生如同經歷創傷般相似的負向情緒反應,當這些負向的感受開始干擾原本的生活時,就如同被捲入受創傷的痛苦漩渦之中,小心!這是替代性創傷。 問題二: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 1.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親密的人遇到嚴重的創傷。 2.頻繁接觸受害者的助人者,例如:社工人員、心理治療師、志工,此外,救災一線的營救人員、醫護人員、殯葬業者和新聞工作者,親臨創傷現場,也容易發生。 3.雖未直接接觸到創傷現場或受害者,但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網路,不斷接收到創傷事故的訊息,當個人心理上具脆弱性,像是幼兒、青少年、具焦慮或憂鬱等心理疾患病史者、敏感或情緒豐富者、經歷過創傷者、具慢性病史者、老人等,都是需要留心的。 問題三:如何辨識替代性創傷? 小孩可能突然出現哭鬧、不快樂、緊張、噩夢等負向反應,也可能出現不符年齡的退化反應,在遊戲和繪畫中可能反覆出現死亡或創傷相關的內容。 大人則可能突然的出現悲傷痛苦、過度緊張、不安、無助、害怕、混亂、易怒、不知所措、悲觀、失眠、噩夢、人際退縮等。 問題四:發現自己或親友有替代性創傷時,該怎麼辦呢? 發現自己出現替代性創傷症候群時,試著轉移注意力,減少接觸創傷相關的訊息,可以試著投入一些其他的活動,像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去旅行,或是安排規律的運動,可以的話,找親近信任的人,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身邊的人出現替代性創傷,可以做是陪伴和傾聽,不需要迴避談論創傷相關議題。如果是幼兒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