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在一連串的喧囂與不忍之中

請照顧你/妳自己

文/鄭焯茹 臨床心理師 
邀稿/蔡容君 心理師


        近來,在我們共同生活的日常環境當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感到錯愕、不解,甚或不知所措的「災難性」訊息,例如:捷運傷人事件、空難事件、氣爆事件、塵爆事件等。

        在透過各種管道獲悉「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們可能會驚訝於究竟發生什麼事?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是否有人受到波及?受波及的人傷勢如何?而進一步地試圖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訊息。看著、聽著不斷更新或重覆播放的新聞與談論,我們的心思似乎也隨之有了起伏,可能經驗到如臨場者般的驚慌失措、恐懼、害怕與無助,也可能感受到對傷者的心疼與不捨,想到傷者所遭受的對待,甚至會落下心疼的眼淚或氣憤於「肇事者」的所作所為。

        也就是說,我們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步調,在此過程中,興起了波瀾。接著,我們也可能發現到,有股莫名、不由自主的「急切性」,想要知道更多該事件發生的細節、他人如何論述此事件、而此事件又是如何被處理…等等相關訊息。隨著瞭解到更詳盡的相關資訊,我們與該事件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靠近,彷彿被捲入其中般的,覺得自己越來越能夠切身的感受到傷者或其家屬所面臨到的種種可能處境,例如:事件發生當時的驚慌、無助與恐懼、復原歷程的艱辛與困難、家人朋友的悲傷與不捨等;同時,在此過程中,也可能讓我們對生命或日常世界產生了另一番理解方式。

        換句話說,在重大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我們透過許多方式,越來越清晰化事件發生的始末與影響性,且透過相關訊息的傳遞與接收歷程,我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一些宛若置身於相同處境下的經驗與感受,在此狀態下,我們也開始對原本用來設想與認識生命及日常世界的方式產生困惑,如:不知該如何去理解這些事件的發生、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保護自身安全、對於所處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否應該調整等,這些隨著事件發生而流竄出的想法與感受,如此真實的,正在影響著我們與他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讓我們不得不提高警覺或是加強防護可能面臨到的危險性。

        然而,當我們試著將目光暫時從該事件的衝擊性移開,慢慢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事件發生後所隨之而來的種種感觸與領悟時,也許我們會驚覺到自己此時此刻所擁有的平安多麼值得珍惜,或是瞭解到當突發事件發生時該如何維護自身的安全,甚至有機會重新整理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這些緣著事件發生所產生的覺察與體悟,都是相當珍貴的經驗,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與選擇生活的方向及步調,也讓我們想要對傷者獻上感謝與祝福。

        根據上述經驗性描述的過程,得以瞭解當「重大事件」發生時,即便我們並非當事人或其家屬,也難以規避地會受到這些事件的影響,而隨之產生種種可能的經驗歷程。再者,我們所經歷到的感受與體悟,也會因著其所處的不同位置、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當我們發覺自己或身邊的人正受苦於「災難性」訊息的影響,可能也會想要獲得或給予一些協助,因此,接下來我將提供一組練習步驟給大家參考。

一、 我們可以給予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讓心思暫時性地從各種煩亂訊息中抽離開來,可能是透過坐在一張舒服的椅子上、喝一杯溫熱的飲料、品嚐可口的蛋糕,讓我們的心思漸漸平靜、安穩下來。

二、 當心思慢慢的安穩下來,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按照自己的速度,瞭解到這段時間以來,在這樣的情境脈絡底下,我們所經驗到種種情緒、感受、想法等,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且在這些理解當中,也包含著我們獨特的生命歷程與處境。

三、 在理解的過程中,或許我們也會覺察到一些值得予以感謝的事物,例如:自己正安然地坐在椅子上、可以用雙腳行走、學習到更多自我保護的方式、感受到自己於心不忍的慈善等等。我們可以心懷感謝,並且見證這些經驗歷程當中的學習。

四、 接著,將上一點的想法具體化,對至少五項目前生命中的人事物道謝。舉例來說:「謝謝座下的椅子,讓我得以在此安心休息」、「感謝司機,讓我有可靠的交通工具」…等等。不論多麼細微,都可以很具體。每次道謝後,可停下約10秒鐘,讓謝意緩緩上昇。

五、 當身邊的人正身處於苦境當中,我們可能會因著心疼而急著想要為他/她做些什麼,此時,別忘了,「靜靜的陪伴」或許也是一種最溫柔、最貼心的照顧方式。

        臨床心理學似乎離大眾的生活很遠,但其實是可以用來協助大家調節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感受。上面所建議的練習,是根據臨床心理學的知識所撰寫的,雖然只需花個10到15分鐘,但相信安靜下來練習,大家會有意想不到的體會。




鄭焯茹 臨床心理師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學歷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臨床組

專長
存在現象學
存在催眠治療






出版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
電話號碼 033369378
電子郵件 service@atcp.org.tw
網站 http://www.atcp.org.tw
官方粉絲專頁 fb 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