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6期夏季號-2:日光、色彩、香氣滿盈的園藝輔助治療

封面介紹:以蕨類「海金沙」(也是台灣青草文化植物)為主體的聖誕花圈
受訪者呂怡安 臨床心理師
採訪者李咏庭 臨床心理師

一、一開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接觸「園藝輔助治療」?

從小我就喜歡植物。小時候父親買了毛利甚八所著漫畫「家栽之人」,故事主角是家庭裁判所的判事桑田義雄,他將每一個青少年孩子視為珍貴的植栽,需要人們的呵護與了解,唯有明白「植物的習性」,才能給予最好的照顧。[i]

「每個生命都不同。」——這樣的想法後來就深植在我童年記憶中。

第一次想把植物帶進醫院,是一位安寧病房護理長邀請我去帶領心理治療活動。那時我還沒有接觸園藝治療或安寧療護,只是單純想著:「如果要以生命影響生命,注入生命的活力,或許可以陪大家種些植物!」

當時環境雖難實踐,緣分卻持續展開。有天我意外收到一封信——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要開始培訓治療師了!當時我從醫院離職,正在思考下一步,一直心繫植物的我,決定走上這趟色彩繽紛的旅程,後來用了四年再從頭取得另一個專業認同,現在已是臺灣、亞太兩個園藝治療協會的註冊園藝治療師(Horticultural Therapist Registered, HTR)。[ii]

二、您同時擁有臨床心理師與園藝治療師兩種專業,它們彼此間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嗎?在您的工作中,您又是如何結合這兩者呢?

我有一位個案,原是大老闆,中風後記憶力受影響,後來就過著居家田園生活。他熱情開朗,最喜歡去鄰居家打招呼、從鄰居菜園採點蔬菜回家烹飪。因為有大自然圍繞著他,才得以建立他完整一天的快樂生活。相反的如果沒有種植、收成、烹飪這樣趨近天性的工作,離開治療室之後,其心理復健工作可能窒礙難行。

園藝治療在近代有重大發展,是從二戰傷兵回到美國本土開始。傷兵有許多肢體受傷、PTSD、腦外傷與高等認知情緒功能的損傷。因醫院復健治療師人數不足,故開放全美4000多個花園俱樂部進入醫院服務、帶園藝活動,後來發現植物和園藝工作對舒緩情緒、促進動機、認知與肢體動作練習都很有幫助,從歷史上可以說園藝治療與復健醫學是一起發展的。[iii]

因我過去受訓學習臨床神經心理學、心智功能不足之心理治療、復健心理學等,發現園療主要服務的個案與我原本關心的族群,從大腦發展、受傷到退化,不管是病理、治療理論或實務,都非常貼近。因此結合兩者不但沒有違和感,甚至是「如虎添翼」——治療關係與治療作業可以很具體的化為一株植物,即使走出治療室,(藉由我們以專業慎重篩選出的)植物與患者仍可以持續的互相滋養、互動。(圖一)
(圖一) 猜猜看這是什麼認知作業的道具?在大自然中的認知工作都是好玩的遊戲。
|教案設計:園藝治療師洪賢蓉(HTR)|
三、您有豐富的經驗是在學校教孩子種菜,您覺得這樣的園藝活動設計能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曾遇到一位四歲的可愛男孩,非常活潑好動,家長依心理師的建議,很有耐心的帶孩子每天下課後去公園玩兩小時、「放完電」再回家。不過可惜的是,大多公園能玩的只有罐頭溜滑梯設施,無法隨孩子成長而累積豐富多元的體驗。

「在學校種菜」最有趣的是,台灣開學的季節就是播種的季節,九月開學是秋播,學期末可以收成火鍋菜;二月開學是春播,夏天收成瓜果豆。每個學期都可以歷經完整的生命循環——播種、發芽、疏苗、採收、烹飪,一邊照顧植物、也滋養自己的生命。因春夏秋冬作物不同,學生更學會適時、適地、尊重天地自然運行的道理。(圖二)
(圖二) 過了一個寒假,高麗菜終於長大了,三月春天開學第一件事情就是採收樂,為新學期奠定學習的目標感。

菜圃中的作物、土壤甚至蟲鳥,充滿視聽嗅味觸各種真實的感官感受,能常駐記憶,也對身心放鬆很有幫助。菜圃需要整土、定植、搭架各種粗活,讓現代孩子得以揮灑他們遭到壓抑的動能來做「對其他生命(蔬菜)很重要的工作」,超有成就感。
[iv]

這些,不正是在學習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嗎?不管學習任何一種關係,我們用豐富的經驗帶領孩子「在學校種菜」都能實踐、體驗。(圖三)

四、進行園藝治療的工作過程中,是否有哪些難忘或有趣的經驗?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一位失智症長輩的女兒驚喜地說:「我爸爸好久沒這麼有成就感了!」那天我們是用(艾草曬乾後打碎製成的)艾絨捲艾條,艾條用於中醫針灸的「灸」,長輩們全都認識這號香氣特殊的養生植物。難以適應現代都市科技生活,以致於鬱鬱寡歡、缺乏動機的長輩們,摸到艾草一下子都活了起來,不但想帶回去種,捲艾草條也捲得不亦樂乎,在作品上更眉飛色舞的題上「艾草」兩字,寫的字比任何年輕人都好看,多麼的快樂!(圖四)[v]
(圖四)艾草老少咸宜,可以種植、聞香、喝茶、拓印、熏香、驅蚊、沐浴淨身,也是中藥材料,古稱醫草,是園藝治療本土化的重要療癒植物。
到底什麼是園藝治療?其實只要一位臨床專業人員所訂的臨床治療目標,可以使用園藝活動、與植物相關的活動來促進、達到時,這個過程即是園藝治療。

例如對發展障礙的孩子,我們可以運用每天照顧菜園的流程來訓練他的執行功能、程序邏輯。對於失智症的長者,他們往往擁有豐富的鄉村回憶、下廚經驗,我們就拿出真槍實彈的蔥薑蒜九層塔,來做回憶治療、進行有成就感的活動。對於脫繮的青少年,山林就是他探索個人與世界的疆界時絕佳的陪伴。對於精神障礙患者,植物可以幫助他們轉移對病苦的注意力,加上運用台灣本土青草植物泡茶、煮食、進行傳統祈福活動,讓他們感覺到有能力照顧自己身心的美好。對高度壓力、每天受螢幕藍光刺激的慢性亞健康狀態的青壯年朋友甚至兒童,如能看到一株植物出現在桌面上,甚至在大自然中打開五感、練習靜心覺察,更是無比的舒緩放鬆,勝過任何一張名貴按摩椅。(圖五)[vi]
(圖五)為了打開視聽嗅味觸五感,可以先練習把最習慣使用的眼睛遮起來。眼睛一遮起來,會發生理智思考預料不到的經驗,有意想不到的驚奇。


遇見園藝治療,讓我知道我所愛的植物可以進入公衛系統四段七級每一層級,融合在臨床心理專業中,協助人們重拾真實美好的身心健康平衡。(圖六)
(圖六)二十四節氣親子戶外課程,建立孩子們走出戶外、親近自然的習慣。

*註:照片皆有家長授權同意使用。

參考資料


[i] 小熊森林(卷1-12)、陳育君(卷13-15)(譯)(民83)。家栽之人(原作者:毛利甚八(著)、魚戶修(繪))。臺北市:時報。
[ii] 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官方網頁:http://thta.org.tw/
[iii] 園藝治療的沿革與基礎方法,可以參考:林木泉(譯)(民97)。園藝治療入門(原作者:Charles A. Lewis)。臺北市:洪葉文化。
[iv] 想知道種菜如何砥礪年輕學子心智體能成長,可以參考:游韻馨(譯)(民101)。用五感學習: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原作者:川上康介)。臺北市:臉譜。
[v] 園藝治療來到台灣之後幾乎完全順應風土民情而本土化,在治療實務中十分少見珍貴,相關故事可以參考:黃盛璘(故事)、袁燕華(漫畫)(民102)。草盛園1. 人.土地.緣分。新北市:無限。
[vi] 在大自然當中帶領不同需求的族群進行活動,可以參考:姚巧梅(譯)(民102)。樂活之森——森林療法的多元應用(原作者:上原巖審訂,日本森林保健協會編著)。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