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刊~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


文/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現代的資訊傳遞便捷,只要打開電視,地震、空難、火災、工傷、氣爆、搶劫、性侵或謀殺...等災難危機層出不窮,直接經驗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或倖存者),約有3%-58%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然而非直接經歷創傷的其他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也有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稱為替代性創傷症(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問題一:什麼是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看到別人受苦,很自然的,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想去關切受害者,看看有什麼事可以幫忙的,這是人性很美好的部份。

但若過於同理創傷痛苦,過度的去關心創傷事件的相關訊息,部分的人會產生如同經歷創傷般相似的負向情緒反應,當這些負向的感受開始干擾原本的生活時,就如同被捲入受創傷的痛苦漩渦之中,小心!這是替代性創傷。






問題二: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

1.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親密的人遇到嚴重的創傷。

2.頻繁接觸受害者的助人者,例如:社工人員、心理治療師、志工,此外,救災一線的營救人員、醫護人員、殯葬業者和新聞工作者,親臨創傷現場,也容易發生。

3.雖未直接接觸到創傷現場或受害者,但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網路,不斷接收到創傷事故的訊息,當個人心理上具脆弱性,像是幼兒、青少年、具焦慮或憂鬱等心理疾患病史者、敏感或情緒豐富者、經歷過創傷者、具慢性病史者、老人等,都是需要留心的。



問題三:如何辨識替代性創傷?

小孩可能突然出現哭鬧、不快樂、緊張、噩夢等負向反應,也可能出現不符年齡的退化反應,在遊戲和繪畫中可能反覆出現死亡或創傷相關的內容。

大人則可能突然的出現悲傷痛苦、過度緊張、不安、無助、害怕、混亂、易怒、不知所措、悲觀、失眠、噩夢、人際退縮等。

問題四:發現自己或親友有替代性創傷時,該怎麼辦呢?

發現自己出現替代性創傷症候群時,試著轉移注意力,減少接觸創傷相關的訊息,可以試著投入一些其他的活動,像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去旅行,或是安排規律的運動,可以的話,找親近信任的人,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身邊的人出現替代性創傷,可以做是陪伴和傾聽,不需要迴避談論創傷相關議題。如果是幼兒的照顧者,首先減少讓孩子再暴露在創傷相關訊息是必要的,允許孩子短暫的出現退化反應(像是尿床、黏人),花時間陪伴孩子,協助孩子恢復規律的作息,可以的話和孩子談談他對創傷和死亡的想法和感受,試著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且受到保護的。


大多數有替代創傷的人在一段時間後會逐步恢復,然而如果替代創傷反應維持超過一個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必須要認真考慮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本文收錄於蝴蝶飛訊第39期——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簡介
現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駐校心理師
學歷: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所碩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烱鳴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高風險家庭處遇計畫心理師、輔大診所心理衛生科心理師、臺安醫院生殖醫學暨不孕症中心心理師
興趣:正念減壓療法、心理演劇、安寧照護




全聯會址:桃園市中山路532-1號3樓
聯絡電話:03-336-9878
網頁位址:http://www.atcp.org.tw 
連結網址:蝴蝶飛訊全文

歡迎轉載,請標明出處,勿任意擅改內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