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第62期-12月版:財務穩定,也是專業安全感的基礎──臨床心理師的稅務實務 (社區執業心理師稅務指南—税税平安講座 會後分享)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作者:盧東煒臨床心理師/法務部矯正署嘉義監獄

   近年愈來愈多臨床心理師從醫療、教育與矯正等不同體系走向社區,從「被雇用」的專業人員到踏入社區成為「開業心理師」或「行動心理師」,這是許多臨床心理師的重要職涯方向之一。而擁有一間能實踐專業理想的心理治療所,是不少「臨床心理師」的想望。對不少人而言,走進社區不僅是空間位置的轉換,更象徵著在專業、自主與生活型態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然而,當我們離開大型機構的行政與財務保護傘後,迎面而來的,不是各式各樣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十分「務實」的「事」──執業登記怎麼做?勞健保要怎麼加保?收入怎麼報稅?需要開公司做營業登記嗎?如何訂定契約?如何分潤?等現實直接面臨的問題。

       這次由「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區推動委員會」與「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辦的講座,以「社區執業心理師稅務指南──税税平安」為題,來回應準備開業或已經開業的夥伴們在實務營運及稅務中的困惑。

  身處「感恩的十一月」,願每位臨床心理師彼此先從個案紀錄與評估量表中抽離,換個角度,好好檢視自己的稅務結構,學習在專業自主與制度規範之間找到一條穩健的道路。這是一場教大家嘗試把「合法納稅與節稅、妥善規畫」視為專業倫理一部分的講座;唯有清楚、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收入與費用,我們才能安心地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服務。

       多數臨床心理師在專業訓練中,熟悉的是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技術,鮮少接受財務與稅務的系統教育。走入社區後,會發現自己必須同時扮演「專業人員」與「小規模經營者」兩種角色。一張張收據背後,已不只是個案的故事,也是國家制度對專業勞動的分類與認可;我們要在「薪資所得」與「兩種類型的執行業務所得」之間找到適切定位,或考量業務上的擴展來設立「公司」。

  在所得與報稅的層面,「社區執業」是高度多元的。有心理師以「兼職接案」維持部分薪資身分,有的則是全職自營或合夥經營;有人每月收入穩定,也有人依據案件數起伏不定。不同型態對應到不同的所得類別與扣除方式,會影響實際稅務負擔。若開業的臨床心理師延續過去「照機構開扣繳憑單報稅」的慣性,忽略自己已經處於另一套制度框架之中,很容易在未來幾年內,因為查稅、補稅或規畫不周而付出不小代價。對許多在臨床現場耗盡心力的夥伴而言,財稅上不熟悉的語言,常常轉化為另一種焦慮與疲憊。

       在勞健保的角度上,心理師一旦不再是醫院或機構的受僱人員,就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保險身分。現行心理師要投保勞保面臨許多困難,透過不相關的職業工會加保可能會影響退休金的審認;若有聘雇員工則保費如何計算? 這些選擇及法規規範都牽涉到長期的規劃,不單單只是每月繳費的問題,若不能及早釐清,對於日後貸款、退休金的申請,往往會浮現出預料之外的困難。

       本次講座特別強調「國稅觀點」的重要性。邀請寶晟稅務記帳士事務所所長郭淑貞分享她個人30多年的財務與稅務實務經驗,以簡明清晰的方式協助臨床心理師來認識「財稅系統」的脈絡。透過實際案例與制度說明,幫助夥伴們看見自己目前的稅務位置,也及早為未來的執業型態預作準備,減少因知識落差而產生的無力感。

   臨床心理師擅長的是在個案生命脈絡中理解其困境與需求,而記帳士則擅長在法規中找出稅務最合宜的配置。當兩個領域有機會對話時,我們不只是在「看懂一份報表」,更是在重新建構對「專業工作者」這個身分的理解:原來開業心理師可以有不同的組織型態選擇,開設治療所不只是場地與時段分配,還包括盈餘分配、風險承擔與權責劃分;原來適當的稅務規畫,不但不違背倫理,反而是確保服務能長久持續的基礎。

     「税税平安」不只是講題中的雙關語,更是一種對彼此的祝福——願每一位選擇走向社區的臨床心理師,都能在紛雜的稅制與保險規定之中,找到一條既合法、又符合自身價值與生活需求的道路。透過這次的社區實務講座,逐步補上我們在財務與制度面向缺失的拼圖,讓專業自主不再以犧牲個人財務的安全感為代價。也期盼未來有更多同伴願意分享自己在社區執業的實務經驗,讓「一個人摸索」變成「一群人同行」,在彼此的支持與提醒中,邁向真正身心都能安穩的專業生活。

       這次講座分享的經驗,盼能成為更多心理師邁向社區之路時的參考。願這個十一月,我們一起在感恩中學習,釋放自己,接受新知,在學習中看見專業的新可能,也在「税税平安」的祝福裡,繼續陪伴個案、也好好照顧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