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5期-3:苦行的快樂助人者─後山的長照光景

 


受訪者 |朱芳嫻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李蕙君臨床心理師

芳嫻心理師在花東執業多年,過去在醫院服務,享受工作也賣力工作的她,在因為健康因素離開醫院後踏入了社區,在台東開設心理治療所,從事長照居家及心理治療的專業服務。

從長照據點到居家長照─長照服務是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顧

從小就很有老人緣,也很喜歡老人的芳嫻心理師,在神經心理學領域中,也結下她與老人和失智症的不解之緣。在身心科工作時,她接下失智症與長照據點的計畫,在前期的評估時,她會與個案溝通,記錄下失智的個案,也將有需求的家庭、有或沒有意願參加的名單整理歸檔。

「長照的個案不是只服務一個個案,我們眼睛要看是一個家庭」在失智症社區據點試辦計畫開始後,由於已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加上據點的環境設置、活動設計都經過妥善的規劃安排,即使無意願或有困難的家庭,團隊也電訪、家訪個案,了解他們的困難後,協助排除參與的障礙,棘手的交通問題,在與不同單位溝通協調後,透過付費交通車的方式處理,讓更多的人方便參與。

成立治療所後,芳嫻心理師與大福職能治療所合作從事長照居家的服務,有需要時也會一起家訪,「職能治療、護理跟心理,我們各自有各自的專業,所以我們會給家屬一個很全面的評估」,共同評估後,團隊針對個案的需求提供適切的服務,「我覺得真的在做愛心啊,因為我們一起進去,長照給付還是只支付一小時鐘點,但是我們治療所願意這樣做,更事半功倍地給個案需要的協助」。

談到在長照中所需的知能,芳嫻心理師表示:「做長照要有個案管理的概念,也要培養出幫個案連結資源的能力,連接好資源可以使個案及他的系統都能有更好的照顧」她舉例,曾有一位症狀明顯的精神科病人,已經接受治療穩定回診,但症狀卻不見改善,年邁的個案父母束手無策。「後來我去他家裡面看,他的藥物都亂排,甚至有些藥保存不當,都潮解融化跟其他藥融在一起,藥效也沒了」她協助個案申請居家服務員註一,協助排藥與穩定服藥,也轉介個案到小作所註二做訓練,「小作所的社工跟教保員因為有我們這樣的支持,他們就更有信心來服務精障的個案」長照資源的介入,不只穩定了個案的症狀,也讓個案的家屬能得到休息的機會,照顧好個案的一家人。

醫療與交通資源不足下苦行前進

        談到台東服務的困難,芳嫻心理師表示:「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資源不夠、交通的資源也不夠」。在台東有將近2000位領有手冊的精障個案,但可用的急性病床只有70床,在個案急性期發作時,可能會面臨無院可住的窘境,台東目前也沒有社區復健中心與康復之家,只有北榮台東分院有日間及慢性病房。

「因為醫療資源不夠,我們只好想辦法在社區無所不用其極的hold住個案」,在社區服務時,她與個案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關係,過去在醫院中,可能只看見個案表面的樣子,但走進居家環境時,可以接觸的面向更多,也了解個案更真實的生活樣貌,她相信「在真實的過程中,有人給他們正向的支持跟接納,他們慢慢也可以找到自己,只是有的人很快,有的人慢」。

        交通方面,西部的公車或捷運等大眾交通運輸資源相對較多,在台東,個案光要出門走到公車站牌,可能就要花上半小時,公車的班次也少,使得出門回診甚至是參加復健活動,都變得相當困難。

        儘管面臨眾多的挑戰,芳嫻心理師仍然樂在東部的工作中,她說:「我覺得心理師這個角色就是助人工作者,他不是服務業,是助人工作的一個事業」,而她也在陪伴中得到許多感動。她有一個近60歲的慢性思覺失調症病人,由於個案受到症狀影響,會出現許多干擾及強迫行為,也讓他不敢坐公車或害怕自己煮東西,因此讓芳嫻前往服務。服務後她開始幫個案連結資源、申請個人助理註三,也看到個案把家中打理得很好的優勢。透過與個人助理一起合作,兩人慢慢鬆動個案的想法,她花了兩個月時間說服個案配合個人助理坐公車,個案現在願意跟個人助理每個月坐公車到市區看醫生,在訓練後也可以自己煮東西吃,從完全不開火,到現在一周煮3次,享受著改變所帶來的便利。「過去那麼多年他都沒有離開所住的社區,現在個人助理就不斷的挑戰他,帶他去海邊、帶他坐公車去市區,下一步我想要挑戰他在外面兩天一夜,他過去的狀態有很多過度的焦慮,現在就越來越好了,我就覺得很感動啊」芳嫻心理師帶著滿溢的笑意分享了這個故事,如此的真心相待與陪伴,讓個案體驗到了四十年來不曾有過的生活。

看見人的本質,懷抱善念為個案設想

芳嫻心理師提醒想從事長照工作的心理師,一定要把基本的晤談能力與個案評估做好,另外,要了解長照的目的,避免本位主義只處理心理問題,而是要扣緊主題給予完整的評估與後續介入。在臨床心理工作中,她推薦透過督導不斷的精進自己的能力,也需要更接納與正視目前的制度與法規,懂得在工作之中保護自己,也了解限制及權利。「其實作長照的工作,讓我對自己的理念跟專業更有信心,當我們帶著善念去工作的時候,過程中得到很多很好的支持跟回饋,我們堅持好的服務品質,看到很多個案有改變,自己也覺得很滿足,我們真的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本質,然後為他設想,然後去工作」,芳嫻心理師期許大家都能是好的助人工作者,帶著善念走進個案的生命中。


 

註一:居家照顧服務員,提供個案日常身體照顧,包含翻身、餵食、沐浴、扶持上下床、服藥等。

註二:「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又稱小作所)」,提供以作業活動為主,自立生活及休閒文康為輔之服務內容,以協助身心障礙者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及生活品質。

註三:個人助理員,提供身心障礙者在社區居住、生活及參與社會的人力協助,並協助社會資源的連結,以促進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社會參與。

 ========================================================================

 

受訪者 |朱芳嫻臨床心理師

現職:福至心靈心理治療所所長

      老大福生活坊負責人

      社團法人台東康復之友協會理事

經歷:北榮玉里分院臨床心理師

      台東榮民醫院臨床心理師

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


採訪、撰稿 |李蕙君臨床心理師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現服務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喜歡冒險卻又嚮往安定,相信文字的溫度能讓走過的印記永遠活著。

 

主責編輯:李蕙君
校稿協助:李炯德
版面編輯:辜煒焉

編輯團隊 | 出版發行委員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