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0期秋季號-3:從專業培訓看臨床心理師在長期照顧的角色

Photo by Kai Dörner on Unsplash


作者/陳靖 臨床心理師

邀稿:蒙宛筠
校稿:蒙宛筠、饒家榮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及因應老化社會帶來的照護與醫療問題,進而降低青壯年扶養負擔,乃為政府目前正努力的首要目標,臨床心理師主要負責的項目為哪些呢?(以下簡稱臨心師)

臨床心理師目前在長照體系下負責什麼樣的工作? 

      臨心師在長照體系下究竟能做什麼?兩年前我在拜會高雄市長照科科長時被問了這個問題,因過去從事失智症研究到醫院第一線服務,自己從未質疑臨心師在長照領域的功能與角色,但突然被這麼一問之後,發現大家可能普遍不清楚臨心師在長照的角色,因此我試著整理了手邊的資料。

依目前長照政策,可以分有下列兩種服務:
1、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預防及延緩」的意思,就是服務內容著重在活動再設計、增強身體機能與人際互動等,希望能讓長者在家附近的社區中,以健康、活躍的型態逐漸的老化,降低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臨心師在預防延緩失能服務中,大多扮演社區據點的團體帶領者,帶領的團體課程必須經由衛生福利部核可的,內容以促進長者認知功能、人際活絡或體適能等活動為主,減緩老化帶來生活影響。

2、居家失能照顧評估:顧名思義為「到宅服務」,以高雄市為例,臨心師主要針對長者的困擾行為做評估,指的是長者若有認知、情緒方面的問題造成照顧者困擾時,照顧者透過長照專員評估需求後,就會轉介給各地方公會的臨心師,臨心師就會到宅評估長者或照顧者需要使用多少的資源做介入或直接提供心理服務。目前服務的對象大多為年長、行動不便或因身體疼痛而不願出門就醫的長者,臨心師服務內容有情緒支持及陪伴、認知調整、失落情緒再接納、家屬衛教等。

臨床心理師們目前在長照場域上面臨什麼樣的議題呢?

      臨床心理師跨入長照服務的時間較晚,在民國105年時,臨心師全聯會調查取得Level I資格的臨心師相當稀少,竟不足30位,經過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前任及現任理事長的支持下,積極爭取補助籌辦長照課程訓練,才讓符合資格的臨床心理師增長近了近10倍。(圖2)民國107年時,終於將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正式納入長照專業服務手冊中,正式成為長照專業團隊中的一支。
因此想發展長照領域的臨床心理師會遇到的困境可能有(圖3)

1、人力不足:全國具臨床心理師證照的人數中取得長照資格的僅有近幾百位,面對長照領域的龐大需求,目前的人力難以負荷。為了能提高臨心師的能見度,高雄市臨心師公會連結其他職類(物理與職能)擬定合作意向書,透過其他職類的轉介下,讓更多人看見臨心師能提供的專業能力,此外更希望能透過跨團隊合作模式,為長者提供全人的心理照護品質。
2、調度困難:多數的臨心師均在醫院機構內服務,有長照興趣的臨心師容易被各自機構困住,有工作彈性的行動臨心師又未必對長照領域感興趣,因此產生了供需不平衡的現象,造成長照專員轉介個案時偶有派不出去之困境,以高雄市為例,在公會幹事的多次努力媒合與臨心師的熱情支援下,可降低這樣的困境。
3、付出與收獲的落差目前的長照制度下,每一個單位提供1小時/次,最多為3次,服務費約為4500元(不補助交通費),與心理治療自費市場的收費效益產生落差,因此降低了臨心師投入長照的意願程度。

長照體系的臨床心理師有哪些相關的培訓課程可以參考?

      衛生福利部在106年,公佈審核通過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及「師資名單」共107案(註1),其中有三案是由臨床心理師研發(註2)每一案的師資與指導員皆需接受訓練並取得資格後才能成為正式授課人員。若以一據點一臨心師的市佔率去計算,可清楚發現師資及需求比例有顯著的落差,同時又受到衛福部停辦培訓課程的關係,使得培訓師資的進度停滯不前。高雄市臨心師公會曾辦理有關「困擾行為服務」的培訓課程,獲得許多單位的廣大迴響,顯示長照的專業訓練有其需求存在。

給想加入長照體系服務的臨床心理師們的建議

      四年前不明白取得Level I資格的意義,直到四年後才知道,需要取得Level I及II資格的人才能提供居家失能服務,目前還有許多長照課程或資格培訓的課程正在開課中,如Level III或長照人員執照等,建議至少先取得資格後,才有機會去選擇,而不是等著被別人決定或選擇。



社區失智團體 

註1「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及「師資名單」
參考網址https://1966.gov.tw/LTC/cp-4027-37483-201.html


註2 臨床心理師發展之專案
第1案:「預防及延緩失智之心適能訓練」-大林慈濟臨床心理中心許秋田主任。
第2案:「寶智慧認知促進團體」-成大郭乃文教授與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林耿樟主任。
第3案:「雲林縣亞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提昇計劃」-雲林縣公會前理事長林原賢。


作者: 陳靖 臨床心理師
學歷: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師 碩士

現職: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 臨床心理師

兼任: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 理事
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 秘書長
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理事長
高雄市衛生局心理健康促進會 委員



------------------------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饒家榮 編輯委員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誌第45期春季號-3:動物溫柔的力量-淺談動物輔助治療

文章 |  葉明理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採訪 |   王淳慧   臨床心理師 何謂「動物輔助治療」? 所謂「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質的療癒方式,病患接受正規的療法(服藥或諮商)時,常會遇到瓶頸,例如心裡抗拒、體能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發展出一些另類的療法,來輔助正規治療。 「動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以動物做媒介的輔助療法 ,它會有一個完整的治療程序。我們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的狀況,設定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目標。針對這個目標結合適當特質的動物、設計合宜的活動,形成一個教案,再根據教案進行介入,期待介入結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動物輔助治療的流程。 目前有哪些機構在做動物的輔助治療? 台灣提供動物輔助治療服務主要的有兩個組織,一個是「 台灣狗醫生 」,一個是我們「 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與台灣狗醫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很重視 「動輔金三角」 。 所謂「動輔金三角」就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合而為一、互相協調的概念進行服務,三者以同等距離圍繞在服務對象周圍,其中與「狗醫生」最大不同就是「動輔師」。 「動輔師」 兼具助人及動物專業的橋樑角色,他需要以個案為出發點,評估個案的需求、設定治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案。 我們希望動輔師本身是從事助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而協會能提供動輔師「如何以動物為媒介,協助個體復健」的技巧訓練。凡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動輔師的培訓課程,完成上課受訓時數、實習時數、繳交作業,我們就會頒發證書。 「動輔員」 通常是治療犬的主人,因為動物無法講話,需要一個對它很熟悉,能夠控制、引導它的人來完成任務。 動物(治療犬) 本身雖具有療癒的效果,但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才能讓它們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動輔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技巧?治療犬需要通過哪些認證或訓練? 主人(動輔員)需要具備一些「引導狗狗在一個干擾多、壓力大的環境可以穩定出任務」的技巧。我們要求治療犬夥伴(主人與狗)在出任務之前都必須通過認證考試,一般狗狗沒有事先接受訓練,通常不太容易通過認證考試。 治療犬的認證需注意下列幾點:首先,這隻狗必須打晶片,確認狗與主人的關係狀態。其次,認證考試或每年換證考試時,需檢附當年度或 6 個月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5:專訪運動心理學-鄭溫暖教授

受訪者:鄭溫暖 教授 採訪 / 撰文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這次很難得能訪問到國內非常專業的運動心理學老師鄭溫暖教授 , 鄭教授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有非常多年的經驗,也曾經多次隨 亞 奧運團隊出國比賽 。 鄭老師當初是如何跨入這目前對一般大眾都還是十分陌生的運動心理學領域呢 ? 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鄭老師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 請看以下的訪問 。 如何進入運動心理學的領域 ? 我是台大心理系畢業的 , 後來去榮總 神經內科從事 失智 症 方面的 研究 工作 , 接著我去了 美 國唸公共衛生 , 後來畢業 在美東醫學重鎮 持續 作 失智和阿茲海默 症 等相關工作 。後來因緣際會 回到台灣在長庚醫院 精神科 工作 , 同時也 涉足媒體相關工作 , 並 在長庚大學 兼 課 。 雖然那時候差一點要去媒體界 發展 ,但家人覺得長庚才算是正職 ( 笑 ),所以 也就 一直到 我先生 計畫 出國進修 才 離職,但出國的行程 卻意外產生變化, 於是 閒來無事的我 就在 國科會 徵才資訊 中注意 到一份工作 ,吸引我的原因是 離我家開車 居然 不用 十 五分鐘 , 工作的條件就是運動心理和國外碩士 。 去面試時也不知道什麼是運動心理學 ,結果幸運的 被錄取了 , 也因此開啟了我 進入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從事心理工作的大門 。 我在這領域 完全是從零 開始,對 運動 僅有觀賞的興趣 , 而對 運動心理學 及服務的對象 ( 運動教練及運動員 ) 更是毫無頭緒。但當時並不感到焦慮 , 倒是感到好奇與有趣 。 從事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的人需要很會運動嗎 ? 有沒有什麼是必要條件 ? 我覺得不見得要很會運動 , 但 必須不排斥運動 , 有 興趣 是最好 , 至少 應 有興趣看比賽 ! 因為 主要的工作對象就是 運動員,在對話中 常 會提到運動 訓練或比賽 相關話題 , 如果對運動賽事毫無興趣 , 對談很難產生火花。 我 當年工作時 台灣有二個 國手 訓練中心 , 北部在 林口體育大學 叫北訓 ( 已經結束運作 ) , 南部在 高雄 左營叫左訓 ( 目前稱國訓中心 ) 。 當時 將近兩年的時間運動科學組裡只有 我一個心理 研究員 , 同時負責北訓及左訓的國家運動代表隊 , 雖然常兩邊跑 , 但 大量 接觸台灣層級最高的選手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