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第43期夏季號-5:打破毒癮世界的高牆


受訪  | 陳秀卿 臨床心理師        
採訪  |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這一期心理誌專訪了在戒治所和毒品成癮者工作15年的資深臨床心理師陳秀卿,和我們分享在牆的另外一邊,毒癮的世界。


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這些使用毒品者,會這麼困難脫離毒癮?
    “毒品這個詞,是法律上給他的定義,但這個東西一般人會去用,一定有他吸引人的地方,某種程度對大腦和心理有影響,讓我們感覺到不錯,感覺到好,所以人才會想要繼續用下去,只是他後面卻衍生生理上、心理上、行為上、社會層面的傷害,所以醫學上我們稱之為成癮物質,成癮物質就是會讓人上癮,會讓人不顧後果的使用它,而所謂毒品這個名詞,是法律上給的刻版印象,其實它就是有吸引力的東西,但是造成的傷害太大。


"成癮"是大腦的疾病,雖然很多人很難接受成癮者戒了又再用,但它可能就像是其他慢性疾病一樣,是可能再復發的,再復發不代表著他沒有努力,沒有在進步,只是它疾病的性質就是這樣。當它再復發的時候,就是再醫療和再治療,找出這次再復發的問題是什麼,趕快康復起來,維持穩定的生活,努力去減少再復發的頻率,拉長間隔時間,這是美國藥物疾病管制局的觀念,只是國內很少在做這方面的宣導。

一般人該怎麼樣去理解和接近這些人?
    一般民眾都是站在圈外人的立場在看這個問題,他們很難了解,到底這些用毒品的人在想什麼?感受什麼?到底為何一直用?為何一直進進出出監獄?為什麼這麼難戒?這真的很難去了解!一般社會大眾都是站在圈外人的立場去看,如果說一般社會大眾真的要了解,是要站在圈內人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處境。

    要站在圈內人的立場,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心理學說的同理心,也就是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為什麼他會再進來?為什麼會一再的使用?為什麼他說要戒又再使用?所以到底他為什麼想用?他的困難在哪裡?或是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身為吸食毒品者的親朋好友,該怎麼樣去幫助他們?
第一步:同理成癮者,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

第二步:照顧好自己。我覺得當人和人之間有一些利益的衝突時,會很難去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著想,成癮者的親朋好友,為這些人做太多的時候,就會產生利益衝突,心理就會覺得失望、生氣,所以我覺得要適度的關心支持他,但不要為他做過度的事情,不要太犧牲到自己,當你不會覺得太衝突,太委屈,你才有辦法去替他想,你才有辦法去支持他,關心他,但不是過度奉獻,才真的有辦法幫助他,你也不會因為做太多,而讓他變得沒有功能,這樣他才有辦法自己站起來。

第三步:接受再教育。家屬除了了解如何協助成癮者家屬之外,可能同時也需要接受支持與協助,才能在陪伴成癮者家屬戒癮的過程中站穩腳步、平衡生活。
1.戒治所會對收容人家屬辦理電話諮詢、家屬衛教。
2.各地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也接受家屬電話諮詢,並不定期辦理家屬支持與衛教團體。
3.法務部戒毒專線:0800-770-885
4.其他戒癮的機構,如衛福部指定的藥酒癮專責醫院,晨曦會、主愛之家等宗教性的中途之家,除了提供藥酒癮者服務外,若家屬有疑問與困擾,也可以向機構人員請求諮詢與建議。
    但是前提是家屬願意克服自己心裡的障礙,去尋求協助,通常有一些家屬會覺得不敢讓其他人知道家裡面有人在吸毒,這是讓他們覺得很羞愧的事情,不想要讓人知道有親人吸毒或被關,家醜不可外揚,社會大眾對吸毒者都還有一些刻板印象,因此家屬常常不敢去面對這個問題,不敢去尋求協助。所以如果社會大眾可以真實理解吸毒者的處境,而不帶著有色眼光去看待,那麼不只吸毒者,就連他們的家屬都可以勇敢的站出來尋求協助。


你是如何幫助毒品成癮者?
    他們要擺脫掉毒品,首先要先有動機,認知到這個東西有吸引力,但是帶來傷害,他不需要依靠這些東西,去達到他想要的目的,人生其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或是次好的方法,但是是比較沒有傷害的。先有動機,想要用其他方式來過生活,有動機之後,要去幫助他們了解在戒癮歷程中會遇到哪些瓶頸,像是,當他一旦下定決心之後,還是會受到毒品的誘惑,受到大腦牽制的影響,受到週遭朋友環境的影響,而在他心理上比較脆弱,或力量不足的時候,就有可能去用藥。他必須要了解到這些成癮的歷程,當他有這樣的知識,這樣的預警,他才知道要怎樣去面對它,怎樣去應付它,去改變他的環境,去調整他自己,穩穩的走下去。

    然而,不管你用多少改變的技巧和方法,好的關係都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關係,他無法信任你,沒辦法去揭露他自己,那再怎麼談都沒有用。

在這個領域工作了15年,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還是這些同學的信任,想到這個會有一點心酸,也許他們真的是欠缺一些人的關心、支持和了解…………(沉默許久)

    人真的是滿脆弱的,雖然看起來他們是物質成癮的困難,但其實在他們的心裡面可能是空虛的,如果有人願意去關心他們,支持他們,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開始;想起來有些心酸的是,我們真的沒辦法信心滿滿的說可以做到什麼事情,但是其實我想,回歸到最基本的,就是陪伴著他,回到最初的助人的精神,讓他可以感受到有人陪伴著他,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採訪者及受訪者介紹

受訪 | 陳秀卿 臨床心理師
現任 | 法務部矯正署新店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諮商與臨床組碩士
經歷 | 臺灣新竹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採訪 |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現任 | 天主教輔仁大學學輔中心兼任講師,新店戒治所約聘講師/團體輔導員,北區國中小到校心理師,台灣正念工坊特約種子講師
學歷 | 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所碩士
經歷 |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烱鳴精神科診所兼任臨床心理師、高風險家庭處遇計畫心理師、輔大診所心理衛生科兼任心理師、臺安醫院生殖醫學暨不孕症中心兼任心理師

左: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右:陳秀卿 臨床心理師

陳秀卿臨床心理師工作地點



本篇Blogger責任編輯| 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全聯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出版發行委員會信箱 clinicpsy.tw@gmail.com
心理誌粉絲專頁 fb 【心理誌PsychoLife】

歡迎轉載,請標明出處,勿任意擅改內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